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扎针技术生疏 同事献身试练!原来扎针技术是这样练出来的![多图]

扎针技术生疏 同事献身试练!原来扎针技术是这样练出来的![多图]

大众健康网 2018-12-13 14:12 扎针技术生疏同事献身试练

相信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如果护士扎针技术不好的话,那么可能只需要扎一针的人,却被扎了好几针,而且有的时候甚至还打漏了,导致扎针的地方肿胀发紫,简直就想要骂人,可是你知道医生护士们扎针的技术是怎么练习的吗?他们并不是在病人身上练习,而是相互之间进行扎针练习,想想都毛骨悚然,而下面这个中国好同事!在护士休完产假扎针技术生疏的时候,主动“献身”试练。

扎针技术生疏 同事献身试练!原来扎针技术是这样练出来的!(1)

1、护士亲身试炼扎针

这两天,一张两名护士扎针的照片让网友们齐刷刷地点赞。原来,张家港某医院康复科护士方圆因怀孕休产假,已离开临床工作1年,在给病人扎针时屡屡受挫,于是萌生了辞职的想法。同事石汶汶知道后,主动把自己的手给她试练,以此来增加她的手感和自信。

扎针技术生疏 同事献身试练!原来扎针技术是这样练出来的!(2)

2、静脉输液扎针注意

一、不显露静脉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二、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三、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四、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五、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

六、成年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年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按解剖位置,摸准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

七、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

扎针技术生疏 同事献身试练!原来扎针技术是这样练出来的!(3)

3、静脉输液医生注意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环境的无菌性和安全性,唯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千万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防发生差错。如果因为无菌环境没有得到保障而引发并发症,只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2、保护病人静脉

有的病人静脉输液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病情的原因大多数患者都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这个时候在输液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保护病人的静脉,一般来说最开始要从四肢的远端小静脉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且保护静脉。

3、有计划地安排药物输液的顺序

因为每个人的病症不一样,所以需要使用到的药物也不一样。有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或者特殊,则需要用到多种药物进行注射。这个时候就格外要注意药物的输入顺序,如果因为顺序的错误而引发并发症,那么对患者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4、避免空气进入输液管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在输液的过程中一定千万要注意不能让空气进入到输液管中,这对病人的生命是存在极大威胁的。在输液前应该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放干净,且在一种药水输完后要及时更换新的药水或者及时将输液管拔出。

静脉输液需要注意的事情绝非只有上面说到的几种,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去到专业的医院或者是条件比较好的诊所进行静脉输液。

扎针技术生疏 同事献身试练!原来扎针技术是这样练出来的!(4)

可能在病人的眼中,医生护士都是天使,但是也有很多护士就是恶魔,其实之所以觉得她们可怕,是因为她们的扎针技术不好,导致她们反复扎,这令病人感到十分痛苦,但事实上护士自己也很害怕,所以请大家以后要谅解医生和护士,好好配合,医生技术也就会好很多。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