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食道胃酸反流如何调理?食道胃酸反流是什么原因?[图]

食道胃酸反流如何调理?食道胃酸反流是什么原因?[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2 20:45 胃酸养胃胃病

胃液中的胃酸可以很好的消化食物,但是胃酸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好,胃酸在胃部处于正常环境中,一般不会有什么危害,但是胃酸反流到食道中,会伤害食道,引起烧心感,需要注意及时治疗缓解,那么食道胃酸反流如何调理?食道胃酸反流是什么原因?

食道胃酸反流如何调理?食道胃酸反流是什么原因?(1)

1、食道胃酸反流如何调理

1、调理胃食管反流病要遵循以下原则

1.1、饮食要规律:包括进食应该定时定量,不要进食过快,进食过饱,没有特殊原因,不要吃宵夜,如果确实要吃,最后与睡觉的时间间隔超过1小时。

1.2、食材的选择:少吃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戒酒,不要吃酸、甜食物,进食后出现不适感的食物要少吃。

1.3、要注意休息:熬夜会使胃酸分泌增加,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熬夜。

1.4、保持心情舒畅:紧张或焦虑会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贲门肌肉功能协调性下降,也会造成病情反复。

2、胃酸返流的病因

胃的内层能保护胃免受自身胃酸的损害。由于食管缺乏类似的保护性内层,返流的胃酸会引起疼痛、炎症(食管炎)和损伤。当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就会发生胃酸返流。当病人卧位时,重力的作用导致返流。

3、胃酸返流的症状

胃酸返流最明显的症状是烧心,即胸骨后的一种烧灼样疼痛。它起源于胸部,可扩展到颈部、咽部、甚至面部,是由于胃酸返流所致,通常发生于进餐后或躺下时,可伴随有胃内容物返流到口腔或唾液过多。当胃酸刺激发炎的下段食管时,唾液分泌增多称为反酸水。

胃酸返流的并发症包括某段食管狭窄(消化性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和食管内层癌前病变(巴雷特综合征)。食管炎症可引起吞咽时疼痛和出血。通常出血轻微,但也可引起大出血。狭窄使吞咽固体食物更加困难。消化性食管溃疡是食管内层开放性溃破病灶,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恰好在胸骨下,通常能被抗酸药物所缓解。这种溃疡愈合缓慢,需4——12周的降低胃酸药物治疗,有复发倾向,而且愈合后常留下狭窄的食管。

2、如何缓解食道胃酸反流

1、吃芥末,缓解灼烧感。少量的黄芥末有利于恢复胃酸平衡,因为黄芥末属碱性食物,可中和胃酸,只需要1勺黄芥末,即可缓解烧心。

2、吃芦荟,减缓消化道壁发炎。芦荟中含有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具有消炎、镇静的效果,是常见缓解烧伤、轻微割伤的天然药材。其实芦荟对缓解消化不良也十分有效,有助减缓消化道壁发炎症状。纽约大学格尼医学中心指出,芦荟也是治疗胃食道反流的天然食疗选择。

3、喝甘草茶,促进胃壁愈合。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发现,由甘草、薄荷、甘菊组合而成的花草茶,对缓解严重消化不良症状非常有效。其中又以甘草对胃壁发炎症状的愈合作用最佳,能抑制胃部有害菌的生长。

3、食道胃酸反流饮食禁忌

采用低脂肪饮食是反流性食管炎饮食治疗的关键。因此平时应注意饮食中少用肥肉、奶油及烹调油,应以煮、炖、氽、烩、蒸为主,少吃和不吃油炸食品。食物蛋白质可刺激胃酸分泌,刺激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可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增加,抑制胃食管反流,在饮食中可适当增加蛋白质,例如瘦肉、牛奶、豆制品、鸡蛋清等。

饮食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油脂和维持理想的体重。饮食中应吃些易消化、细软的食品,少用刺激性食品,少用或不用能够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的食物,如浓茶、咖啡、可可、巧克力、鲜柠檬汁、鲜桔汁、番茄汁等酸味饮料及刺激性调料,如咖喱、胡椒粉、薄荷、辣椒等。烟酒可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下降,尤其是烈性酒可使食管蠕动收缩波的频率下降。食管清除酸性能力下降,对食管炎的治疗起不良的作用。晚餐不要吃得过多,另外睡前不要加餐,防止加重症状。

4、急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1.上腹痛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伴腹部饱胀、不适。少数病人出现剧痛。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觉舒服,也有的病人直至呕吐出黄色胆汁或胃酸。

3.腹泻伴发肠炎者出现腹泻,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可为稀便和水样便。

4.脱水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失水过多引起,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症状,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5.呕血与便血少数病人呕吐物中带血丝或呈咖啡色,大便发黑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说明胃粘膜有出血情况。

6.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7.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8.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9.此外,头痛、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少数严重病例,由于频繁呕吐及腹泻,可出现脱水。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