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上班族 > 饭局怎么喝酒不会醉?防醉酒技巧有哪些?[图]

饭局怎么喝酒不会醉?防醉酒技巧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3:27 喝酒醉酒吃饭

喝酒本身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是在职场中,很多上班族难免有应酬的时候,现在很多人都是在酒桌上谈成事情的,难免就需要喝酒了,而喝酒后很容易醉酒,那么,饭局怎么喝酒不会醉?防醉酒技巧有哪些?来看看。

饭局怎么喝酒不会醉?防醉酒技巧有哪些?(1)

1、饭局前

1、维生素C、B:喝酒前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可以减缓酒精对人体的作用。维生素B帮助酒精代谢,维生素c主要是护肝排毒。

2、牛奶适量,可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饮加砂糖或蜂蜜的牛奶,既可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护胃黏膜。

3、吃上几只橘子或者富含果胶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山楂,菜花,南瓜之类。果胶有延缓食物成分吸收的作用,而且这些食品水分也较大,能帮助稀释酒精。

4、高浓度膳食纤维素片:高浓度膳食纤维素片有解酒作用,但需要饮酒前半小时服用,并大量饮白开水,释放出大量阳离子包裹酒精不进入循环系统直接排出体外,减少对大脑的麻醉及对肝的损害。

2、饭局进行时

1、适当吃肉类和油脂,可以帮助调整好身体的部分功能,使遭了大罪的胃可能因为油脂而蒙上薄薄的一层保护膜,防止酒精渗透胃壁。

2、食用鸡蛋、皮蛋或者水果。

3、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

4、如果可以,选择豆腐作下酒菜。豆腐中的半胱氨酸能解乙醛毒,食后能使之迅速排出。

5、柑橘及其汁也当醒酒药物。

6、喝酒时不能饮用冰水、柠檬水等刺激性的饮料;不要和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饮料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

3、饭局后

如果饭局后明显感觉头晕乏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症状。

1.蜂蜜水

喝点蜂蜜水能有效减轻酒后头痛症状。美国的研究人员指出,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另外蜂蜜还有催眠作用,能使人很快入睡,并且第二天起床后也不头痛。

2.蔬菜、水果汁

一些蔬菜、水果汁中含有的维生素或特殊物质能分解酒精,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如西红柿汁、西瓜汁、芹菜汁等等。直接喝下去,酒醉感很快就会消失。

3.新鲜葡萄

新鲜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降低体内乙醇浓度,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缓解酒后反胃、恶心的症状。如果在饮酒前吃葡萄,还能有效预防醉酒。

4.酸奶

蒙古人多豪饮,酸奶是他们的解酒秘方,一旦酒喝多了,便喝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由于酸奶中钙含量丰富,因此对缓解酒后烦躁症状尤其有效。

4、酒精中毒

病理性急性酒中毒主要发生于极少数酒精耐受性很低的人,与普通急性酒中毒相比是“质的异常”。多数患者以往从不饮酒,饮少量酒就感到极不舒服,但从无急性酒中毒史。

病理性急性酒中毒是酒精引起的特异质过敏反应,往往在少量饮酒后,即表现出亢奋而非镇静作用。常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极度兴奋、攻击和危害行为等,被害妄想也较常见。发作一般持续数小时或1天,在深睡后结束发作,醒后对发作经过完全不能回忆。故也称为“急性酒精性妄想状态综合征”。也有报道认为,称之为“非典型或特异性反应性酒精中毒”更为合适。不管怎样,病理性急性酒中毒的术语仍然广泛应用。

(1)病理性急性酒中毒是小量饮酒引起的精神病性发作,大多数人饮用此量不会发生中毒反应,病人对酒精耐受性极低,过度疲劳或长期严重失眠可促使病理性急性酒中毒的发生。

(2)与单纯性急性酒中毒不同,患者无言语增多、欣快及明显中毒性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饮酒后急骤出现环境意识障碍及自我意识障碍,多伴片断恐怖性幻觉和被害妄想,表现为高度兴奋、极度紧张惊恐,患者在幻觉及妄想支配下常突然出现攻击性暴力行为,如毁物、自伤或攻击他人等。急性酒中毒状态一般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以至一整天,随病人进入酣睡状态结束发作,清醒后病人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3)病理性急性酒中毒的常见类型为朦胧型和谵妄型。

①朦胧型:意识范围显著缩小和狭窄,伴意识清晰度降低,自我意识几乎完全消失,但内在精神活动存在某些联系,对外部刺激可有部分感知和反应,内在行为协调性存在,如简单寒暄、通过障碍物等;较严重的意识和定向力障碍,可伴妄想、幻觉等体验,常有焦虑不安和抑郁,运动性兴奋带有激惹紧张性,无目的攻击而不可理解;多出现完全性遗忘或岛性记忆,瞳孔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等。轻度的患者表现为饮一定量的酒后,重复地表现一些粗俗的社会行为。

②谵妄型:病人表现为震颤、谵妄,内在精神活动完全崩溃,丧失关联性,出现强烈而杂乱无章的运动性兴奋,事后完全遗忘。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