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小儿多动症如何判断?[图]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小儿多动症如何判断?[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6:59 多动症小儿心理疾病

小孩子的身体是非常的脆弱的,如果宝宝有任何的问题,做家长的就一定要好好的注意孩子的问题,有的小孩子有多动症的问题,当然有的家长还没有发现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疾病要赶紧治疗,那么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小儿多动症如何判断?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小儿多动症如何判断?(1)

1、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资料报告儿童多动症多患病率约为5~10%。尤其集中在学龄期儿童,约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目前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生理检测、行为检查和心理测验。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爱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一定要鉴别清楚,不要轻易得出孩子患多动症的结论,甚至是乱投医。

2、小儿多动症判断方法

(1)活动过度:大多始于幼儿早期进学后特征显著。上课时小动作不停,凡能碰的东西部要碰,话多、喜挑逗、常与同学斗殴。常常参与对身体有危险的活动而不考虑可能导致的后果(非寻求刺激)。

(2)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课,丢三落四,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会好奇。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会无故叫喊,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性子急躁无耐心且不按要求做事。

(4)学习困难:孩子智力正常,但由于多动会影响学习进度,部分儿童存在认识活动障碍和综合分析障碍。病程通常为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脑内局部脑血流异常。那些多动、冲动等行为症状越严重的孩子,其额叶和顶叶的血流灌注越少;纹状体区的灌注普遍降低。在执行相同的认知任务时,多动症儿童大脑特定脑区的活动情况也和正常儿童不同。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是孩子有别于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好奇的心里,因此,对被怀疑的孩子,不妨先耐心教育一番,希望家长不要随便带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也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是多动症”,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加精神负担。

3、小儿多动症的原因

(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尚无结论。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破裂家庭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父母性格不良酗酒、吸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并影响病程的发展与预后。

(6)其他因素: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忽视辅助治疗,孩子长大后加上有些坏习惯很难适应社会,性格易被扭曲,容易走上歧途。成年时出现焦虑,自尊性差人格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成就社会经济状况不良。故必须进行治疗,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目前自我改善治疗的家庭方式有两种。

行为治疗:

多带孩子参加合适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其次是通过特定训练,通过书本、视频以及讲故事在思想上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儿童行为趋向良好时应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患儿进行科学的教育,切忌粗暴批评、讽刺打骂等损害儿童自尊心的不良做法。

精神疗法:

在家庭和学校。在家长及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和关心。给他们以帮助,使患儿有信心克服困难,坚持治疗,战胜心理障碍。

多动症是不会自愈的,70%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可持续到成年期,甚至伴随终生。多动症的儿童能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训练。

4、多动症的表现

表现一: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学习;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常常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表现二:多动或冲动行为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年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5、经常忙个不停或常像“装上了发动机”似地不停地动;

6、经常说话过多;

7、常常别人间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8、经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

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