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分娩中要预防哪些意外发生?产后应该检查哪些项目?[图]

分娩中要预防哪些意外发生?产后应该检查哪些项目?[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7:10 分娩生育产检

怀胎十月了以后,自然的就会瓜熟蒂落,慢慢的,预产期的时间也会越来越近了,在分娩之前的一段时间,对于准妈妈们的身体和心理其实都是一种考验,分娩中,最主要的就是要预防很多的意外发生,那么,分娩中要预防哪些意外发生?产后应该检查哪些项目?

分娩中要预防哪些意外发生?产后应该检查哪些项目?(1)

1、分娩时要预防的意外

危险时刻之胎盘早剥

李慧怀孕9个多月,马上就要瓜落蒂熟了。之前一直很顺利。前几天散步回家,突然腹痛,随后女性私处开始出血。被吓坏的家人赶紧送她去医院,竟然是胎盘早期剥离,考虑到胎儿已过37周,马上剖宫产。医生说幸亏来得及时,要不很要命的。

胎盘是胎儿与母亲之间营养、氧气和废物转换的器官,所以胎盘必须在胎儿出生前保持功能正常。但是胎盘有时会“擅离职守”,提前从子宫壁剥离,这是非常危险的。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危险在哪里?

胎盘早剥往往发病急、进展快,对母儿有生命危险,是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经产妇,多数于28周以后发病,约50%发生于临产之前。准妈妈虽无法知道胎盘剥离,但持续性腹痛和女性私处流血是胎盘早剥的主要症状,这是因为子宫壁的血管因破裂而出血,可因胎盘剥离面积大小、出血量多少及孕妇自身情况而有轻重差异,严重时出现休克、凝血等,会危及母子生命。

应对之道

加强产前检查,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等,患有此症的准妈妈要注意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妊娠晚期避免仰卧位及腹部外伤。准妈妈还应慢些走路,不要磕碰腹部,以防因外力碰撞造成胎盘早期剥离。平时如有无痛出血或腹部不缓解的疼痛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为了挽救胎儿的生命,出现胎盘早期剥离医生会实行急诊手术,如果是在临产前发病,通常会立即进行剖宫产。

危险时刻之羊水混浊

日子就要到了,可是王瑶一直到了预产期也没有任何动静,而假性宫缩越来越频繁,几乎每晚都会疼醒,可胎儿依然淡定如常地在肚里待着。好不容易宫缩越来越频繁,也终于“见红”,全家正准备出发去医院时,忽然哗啦一下——竟然遭遇破水。等进了医院,医生一检查发现,羊水III度,属于重度污染。观察了一下,医生果断给她剖了。很庆幸的是,羊水污染并没有给宝宝造成什么恶劣影响。

羊水可谓是胎儿的生命之水,由98%的水和少量的有机物、无机盐类、激素、胎儿脱落的细胞以及各种酶组成。羊水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色、透明的,并且可以见到胎脂。当胎儿把胎粪排入羊水中,就会造成羊水浑浊,羊水浑浊多数发生在分娩时。由于胎儿宫内缺氧,引起过早排出胎粪,从而污染了羊水。因此,羊水的性状直接反映胎儿在宫腔内是否缺氧、是否安全。一般来说,胎儿缺氧越严重,羊水的颜色就会越深。

危险在哪里?

根据羊水污染的程度,医学上将羊水污染分为III度:羊水I度污染表现为羊水呈浅绿色,常见于胎儿慢性缺氧;羊水II度污染表现为羊水呈深绿色或黄绿色,提示胎儿急性缺氧;羊水III度污染表现为羊水呈棕黄色,稠厚,提示胎儿严重缺氧。一般来说,羊水I度污染甚至II度污染,胎心始终正常者不一定是胎儿宫内窘迫。临床上最担心的是孕晚期羊水III度污染,往往提示胎儿窘迫,情况十分危急,需要及早结束分娩。因为胎宝宝在缺氧时,会降低氧消耗,如果缺氧严重或者时间过长,会对胎儿的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的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羊水III度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脐带因素、过期妊娠、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

应对之道

对于I度和II度的羊水污染,可加强胎儿的胎心监护,尽量不要过早干预。

羊水浑浊易造成胎儿窘迫,在产程中,医生会根据胎心监护及羊水的性状,及时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并决定分娩时机。

如果宫口开大、短时间可以分娩,医生会通过促进宫缩、采取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方式来帮助完成分娩。但如果羊水重度污染、胎儿严重缺氧,选择剖宫产则势在必行,以避免危险的发生。

危险时刻之宫缩乏力

顺产对孩子好,刘刘一直希望能够自己生。可天不遂人愿,在产房里痛苦地折腾了十几个小时,宫口死活只开了4指,打催生针之后,胎儿还是出不来,医生说是宫缩乏力,最终只能进行了剖宫产,受了两茬罪,前功尽弃。家人也怪她产前没有好好锻炼,随着产程进展,子宫收缩逐渐增强,收缩时间变长,间隔时间变短,强有力的宫缩促使分娩继续进行。但是有的准妈妈宫缩不是随着产程而增强,这就必然使产程时间拖长,这种状况被称作宫缩乏力,宫缩乏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危险在哪里?

原发性宫缩乏力是指从分娩一开始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就很弱,或子宫肌肉水肿而妨碍子宫收缩,多胎、羊水过多等原因都会造成原发性宫缩乏力;继发性宫缩乏力大多由于骨盆狭窄、胎头位置不正引起,致使分娩无法正常进行。准妈妈心情紧张,呼疼不止,也会使产程时间拖长导致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会导致分娩时间延长,胎儿受到威胁,增加胎儿宫内缺氧和创伤的机会。另外,分娩后宫缩乏力,会影响胎盘从子宫壁上剥离,易引发产妇产后大出血。

应对之道

运动能增强准妈妈的体力,使肌肉更加强健有力,提高心肺功能,这些在分娩时都能派上用场。因此,准妈妈要重视身体锻炼。

凡准备自然分娩的准妈妈,一定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自己分娩。听从医生和助产士的指导,解除心理压力,会使宫缩协调而迅速分娩,因此心理因素是决定自然分娩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是因为准妈妈身体疲惫而导致宫缩乏力,可休息或散散步调节心情,吃点东西恢复体力,这样强有力的宫缩就会再次来临。

如果子宫口全开,宫缩逐渐减弱,这时可以适当使用宫缩素,使宫缩加强。

危险时刻之胎膜早破

孕37周的小羽忽然感到女性私处里有一小股水样分泌物流出,想到离预产期还有些日子,而且也无腹痛,可能是女性私处分泌物吧,她也就没有当回事。几个小时过去了,又有大量液体不断从下身流出。小羽觉得问题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了,老公马上送她去了医院。幸亏送医及时,原来小羽不仅胎膜早破,而且存在胎位不正问题。危急之下,她只能选择剖宫产了。

胎膜早破又称破水,是一种很常见的分娩并发症。根据胎膜破裂的时间不同,我们将胎膜早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孕龄小于37周胎膜突然破裂,被称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由于此时胎儿还没有足月,通常需要采取积极的保胎措施。另一种情况是在孕37周后发生了胎膜早破,被称为足月胎膜早破,为了避免造成胎儿宫内感染,需要及时做引产,尽早终止妊娠。一般来说,造成胎膜早破的原因主要与胎膜发育不良、性生活刺激、生殖道感染、子宫颈功能不全、羊水过多、胎位不正等息息相关。

危险在哪里?

胎膜早破可表现为下身流水,流水可多可少。由于胎膜破裂时并无痛感,因此,许多准妈妈往往会以为是排尿或白带流出,从而忽略。但胎膜早破的危害却不小:胎膜早破诱发早产、脐带脱垂和宫内感染,导致围产儿病死率增加。一旦发生胎膜破裂,羊水就会大量流出,使胎儿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活动受到限制,子宫壁紧裹于胎体,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如果在胎膜破裂之后要求保胎,常常可以引起宫腔内感染,使胎儿在出生之前就饱受了各种细菌的袭击。

应对之道

在孕晚期,准妈妈尽量少过性生活,过的话也要注意体位,控制性生活的频率及时间,动作不宜粗暴;避免剧烈运动,日常生活中要呵护好腹部,避免碰撞等刺激。

积极做好孕期保健,合理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孕期体重保持合理的增加,严格监测并控制好血糖、血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积极预防、治疗生殖道感染,孕期有异常女性私处分泌物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并及时治疗;重视产前检查,发现胎位不正应及早纠正。

一旦出现破水情形,不管在什么场合,准妈妈都应立即平躺,稍稍抬高臀部,防止羊水流出;破水后,可垫上护垫,并换上干净的内裤;破水可能导致宫内感染,一旦发生破水应立即去医院;破水后如果6~12个小时内没有分娩迹象,为防止细菌感染,医生会使用催产素来帮助准妈妈进入产程,开始分娩。

2、产后应该检查的项目

?子宫检查

子宫是孕育孩子的地方,它有一个恢复期,正常在产后六个月后就可复原,因此妈妈们要在这个时间点去医院做一个检查,观察它的恢复情况,如有异常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产后排出恶露自然是正常,但是倘若恶露不断就需要重视了,通过子宫检查,可找出内膜出血的病因。

盆底检查

孕期胎儿的增大加之分娩过程中盆骨的断裂,会导致其周围肌肉纤维断掉,很多妈妈的器官会有下垂的情况如常见的子宫下垂,女性私处处肌肉松弛等等,为此妈妈们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要进行专业的治疗。

乳房检查

乳房是女性重要的器官,目前其存在很多潜在危险,尤其是产后妈妈的乳房很敏感,因此乳房检查不要忽略。

乳腺炎是不少妈妈产后出现的炎症,刚开始会有肿胀感,一旦感染后就会发红肿痛,还会伴有体温升高,呕吐等异常反应,必须要到医院进行及时检查。

血糖/血压检查

一些妈妈如果因产后饮食不合理,休息不好等,有可能会出现血压或者血糖过高的情况,严重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所以产后的这一快检查不可忽视。

骨密度检查

孕期妈妈体内的钙质会流失,加上产后喂奶,其流失量将会更加剧,部分女性会在产后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如果缺乏过多,其母乳里的钙含量也满足不了宝宝的需求,会引起宝宝缺钙的情况,因此骨密度检查十分重要。

伤口检查

剖腹产相对顺产而言,其对女性的腹部器官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伤口的愈合情况对妈妈们来说十分关键,一旦存在问题,将会影响消化和生殖系统的正常运转。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