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女性 > 女人的下体液体,你真的了解吗?[图]

女人的下体液体,你真的了解吗?[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9:05 下体液体

女人的身体是很神奇的,女人身体的构造是让女人们和男人们都很想要知道的一个秘密,尤其是女人的下体,女人下体的秘密是很多的,很多的男人对女人的下体的探究是很有追求的,总是想要抓住很多的机会让自己知道女人下体的一些知识,尤其是液体。

女人的下体液体,你真的了解吗?(1)

1、女人下体液体了解吗

作为女人,不时会感到下体有湿漉漉的东西分泌出来,有时候这种湿漉漉的东西还挺多,甚至可以打湿内裤。从医学角度看,这种东西源于女性私处及其子宫颈部,称为女性私处分泌物,如同口腔里的唾液、眼睛里的泪液、胃与肠道中的胃液与肠液等一样,各有其独特的性能与使命,共同维护着身体的健康。下面让我们撷取一点女性私处分泌物,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其中蕴藏的奥秘吧。

奇妙的宫颈黏液

在女性私处分泌液中,以子宫颈分泌的黏液最为神奇且富有变幻色彩。这种变幻首先体现在分泌量上。一个健康的育龄女性,在排卵前期及排卵期每天约产生800~700毫克,而其他日子每天仅产生20~60毫克,差别之大可谓天壤。

其次体现在黏液的性状上,如水样与胶冻样变化,黏液丝拉丝度大小变幻,黏滞度的差异,羊齿状结晶如万花筒样显现等,而且这些变化都是限在女性排卵期前后短短的6天之内。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魔幻般的变化呢-这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赋予妇女的神圣使命所决定的,这个神圣使命就是生儿育女,延续人类种族。

我们知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而精子从女性私处“跋涉”到子宫里,绝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到了子宫颈部以后,它能否敲开宫颈之大门,便成为受孕能不能成功的关键一步。

正是在这种“严峻局面”下,宫颈黏液应运而生,而且变为最受精子欢迎的状态:呈水样(水分达98%),黏滞度最小,坚韧度增高(黏液丝拉长至12厘米亦不断裂),用显微镜观看,可见到羊齿样结晶,并排列成棕榈叶状的小分枝。

这样变化的目的是给精子搭起一座“鹊桥”,让精子这个“牛郎”顺利过关,尽快与等候在子宫里的“织女”卵子会面。而且精子还可从宫颈黏液中吸取到丰富的养分,如钠、钾、钙、镁等离子和多种微量无素、蛋白质、氨基酸与酶等,使其精力更加充沛饱满——无疑,宫颈黏液还是精子的一座“加油站”。

可宫颈怎么知道精子要来,何时能来,因而提前做好准备呢-这一切都是女性体内的“魔术师”——雌激素暗中安排好的。

在雌激素的统一指挥下,宫颈按需分泌黏液(平时分泌量少,排卵期骤增),且恰到好处地调节黏液的性状与所含的营养物质浓度,并随月经周期而呈规律性的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帮助精卵结合而促进受孕。

说到这里,你也许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育龄夫妇婚后长时间当不成爸爸妈妈-假如女性卵巢病变(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失去或部分失去调控月经周期的能力)、宫颈病变,如发炎、生瘤等(致使宫颈无法分泌黏液,或者所分泌之黏液不能按周期变幻),精子自然难以逾越雷池,不孕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不孕不育的夫妻在寻找原因时,不可忘记卵巢、宫颈的检查。

另外,宫颈黏液的神奇变幻,只限于排卵期前后6天,可以说这短短6天就是受孕的黄金时间,育龄夫妻只有抓住这6天同房,才能心想事成。

如果过了这6天,宫颈黏液就会由水样变为胶冻样,不说精子,就是更小的细菌或病毒也难以进入子宫,当然谈不上怀孕了。

怎样才能抓住6天这个机遇呢-不妨利用宫颈黏液的变幻规律来确定是否到了排卵期。观察宫颈黏液每天需要做数次,一般可利用起床后、洗澡前或小便前的机会,用手指从女性私处口蘸取黏液,观察黏液的外观、黏稠程度,再用手指做拉丝反应。

经过3个以上月经周期的观察,就可以掌握自身的宫颈黏液分泌规律和排卵期了。如外女性私处有湿润感及黏稠的黏液有变稀的趋势,黏液能拉丝达数厘米长时,就应认为到了排卵期,表明夫妻同房的黄金时间段到了。

2、射精前流出的液体

1、射精前流出的液体是什么

男性在性兴奋射精前丁丁流出的液体的主要成分是前列腺液,另外也包含极少量的精子。它的主要作用是清洁输精管和尿道,为接下来射精时的精液的运输起到有效的保护和辅助运输作用,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因为其中也含有极少量的精子,同样可以使女性受孕,所以如果不想怀孕的话最好在同房刚开始就做好避孕措施。

2、射精多少时间正常

据调查,正常男子射精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上至3分钟左右,有的人可在20分钟至30分钟以上,个别可达50~60分钟。至于1分钟以内射精者,亦要视这时男女双方是否能得到满足。如果双方配合默契,尽量在女方已充分激动的情况下进行同房,射精后双方都感到满足,则不应视为早泄。

因此,有人提出的丁丁进入女性私处后不到1分钟,或者丁丁在女性私处内抽动不足15次即射精者,亦称为早泄。这种意见目前尚有争论。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