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膀胱湿热有什么症状?膀胱湿热怎么治疗?[图]

膀胱湿热有什么症状?膀胱湿热怎么治疗?[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5:38 膀胱湿热症状治疗

引起膀胱湿热的原因也比较多,凡是感受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脾胃内伤,湿热内生,下注膀胱等都可能会饮食膀胱湿热的症状。而且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地方,如果膀胱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尿频。那么膀胱湿热有什么症状?膀胱湿热怎么治疗?。

膀胱湿热有什么症状?膀胱湿热怎么治疗?(1)

1、膀胱湿热的症状

膀胱湿热证,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

膀胱湿热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辨证要点。湿热侵袭膀胱,气化失常。热迫尿道,见小便频数,灼热疼痛,小腹胀闷,尿黄短少。湿热郁蒸,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之象。

2、膀胱湿热的如何治疗

(一)内服方药

1、方药

(1)木通10克、车前子12克、扁蓄12克、瞿麦12克、桅子10克、黄柏10克、忍冬藤2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大黄10克。本方能清热利湿通淋。

(2)萆薢12克、石菖蒲6克、黄柏10克、车前子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乌药12克、丹参12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本方能清热利湿,分清泌蚀。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2、加减变化:若便秘,腹胀者,方(1)中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兼寒热,口苦,腰痛者,加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解毒;若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砂l2克;若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者,加小蓟15克、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以凉血止血。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热灼不畅者,用方(2)加乌药12克、青皮10克,以利气通淋。

(二)外敷药物

1、大蒜120克、芒硝60克同捣烂成糊状,外敷助脊角、肾区。

2、芫花30克,水煎取汁,温热敷肾区。以上方药,主要用于小便不通或小便点滴而下者。

(三)针灸治疗

1、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可治疗小便不通或尿点滴而下。

2、穴位注射:取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阿是穴(沿输尿管寻找压痛点),取50%葡萄糖溶液进行穴位注射。能利水排石,用于石淋。

3、指压利尿穴:用双手大拇指按压利尿穴(神阙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压力逐渐加大,持续5~15分钟。治疗小便不通。

除了以上各种治疗外,膀胱湿热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那么膀胱湿热患者吃什么好?一起来看看吧。

3、膀胱湿热患者吃什么好

1、青小豆粥:通草5克水煎取汁去渣,加入青小豆50克,小麦50克,煮成粥,作早餐食用。能通淋利尿。

2、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加水煮熟后,再入白米15克作粥,作早餐食用。能除湿热,利小便。

3、冬瓜50克,煮汤三碗,分服。能清利湿热。

4、膀胱湿热患者饮食禁忌

少食热湿的食物,如菠萝、橘子之类,少吃生冷的东西。

另外,日常还应该多进行跳跃活动。多饮水,每日饮水1000~2000毫升。如果想认识更多的病证知识,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中医养生频道。

5、膀胱湿热不能吃这些

1、酒

酒是一种烈性的饮料,主要是由大米、小麦、高梁或是玉米等加酒曲酿制而成,在发酵的过程中,这些食材会产生大量的热,而作为一种液体物质,酒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它又会产生大量的水湿,所以说若饮用酒过量的话,不但人会感觉不舒服,还会伤害肝胆脾胃,从而导致这些器官的运化功能失常,消化系统功能也会随之减弱,自然而然会不可避免地更多的湿热。

2、辛辣食物

辛辣的食物由于其性热味烈,一方面容易增加体内的热,另一方面又对人的脾胃器官有一定的伤害,比如花椒、辣椒、胡椒、大蒜都是属于性热的调味品,过食会使人肝火旺盛、情绪急躁,严重的话会出现胃溃疡等情况发生,所以湿热体质一定要慎食。

如羊肉、人参、桂圆肉、鹅肉等,这些都是属于性热的食物,如果湿热体质者多食的话会造成加重病情的,所以这些一定要慎食。

3、油炸食品

相信大家都知道油炸食品中脂肪含量多,不易消化,若是常吃油炸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以及饱食后出现胸口饱胀,甚至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另外,这类食物比较干燥、辛辣、非常容易生热上火、还会伤害脾胃、从而增加体内湿热、湿热体质者也要少吃油炸食品。

4、甜腻食物

湿热体质的人不太适合吃一些甜食,如巧克力,它是会影响脾脏功能的正常运化,能加快水湿的生成。湿热体质的人也不能吃太肥腻的食物,因为会给脾胃造成负担,让体内的消化吸收慢慢减弱,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水湿,所以说湿热体质的人不能吃难以消化的食物,要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