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高血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怎样有效预防高血脂[图]

高血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怎样有效预防高血脂[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5:44 高血脂血液心血管疾病

血液是我们生命运转所必需的元素,它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营养与代谢物质的疏输送,并且,将氧气带入到我们的身体里,血液出现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常见的血液问题就是高血脂,那么,高血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怎样有效预防高血脂。

高血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怎样有效预防高血脂(1)

1、怎样有效预防高血脂

血液黏稠就是血脂高吗?

血液黏稠是老百姓对血脂增高的俗称,但临床上并没有血液黏稠这个诊断。与其类似的概念是血液黏滞度,是一个反映血液流变学的指标,主要与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变形能力有关。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血脂高?

○腿肚经常抽筋:腿肚经常抽筋,并常感到刺痛,这是胆固醇积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

○看东西一阵阵模糊:这是血液变粘稠,流速减慢,使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

○面部出现黑斑:短时间内在面部、手部出现较多黑斑(斑块较老年斑略大,颜色较深)。记忆力及反应力明显减退。

○常出现头昏脑胀:常出现头昏脑胀或与人讲话间隙容易睡着。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但夜晚很清醒。

○眼睑黄疣:眼睑黄疣是中老年妇女血脂增高的信号,主要表现在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刚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

瘦人不易得高血脂?高血脂都是吃出来的?

体检化验单上,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前三项指标升高,都是异常,可以被称为“高血脂”。浙医二院国际保健中心副主任朱莹医生指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两个指标与吃有关,但是低密度脂蛋白与吃关系不大,而是与人体的整体代谢功能有关。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因为代谢率下降,身体无法燃烧大量脂类,所以也会出现脂类代谢异常,导致高血脂症。那些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的年轻女性,也会血脂异常。所以,高血脂也并不完全是吃出来的,也与基因和个体差异有关。

“很多人认为,瘦子和年轻人不会患高血脂,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梁燕玲说。从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来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有冠心病或血管硬化性疾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发病)或其他血管硬化性疾病者;有皮肤黄色瘤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等都是高危人群,而这些因素与胖瘦和年龄关系不大。所以,别以为身体消瘦就不会得高脂血症。

榴莲、椰子、鳄梨等这些水果,和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牛油、猪油一样,也会增加血液中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的含量,导致血管栓塞。计算一下脂肪含量就会发现,这三种水果的“含油量”高得吓人。

榴莲,每100克含5.3克脂肪,相当于吃了一茶匙的食油。

椰子,以1大片1厘米厚椰肉计算,大概含15克脂肪。但椰子水却不含胆固醇,每240毫升只含0.5克脂肪。只是糖分偏高,糖尿病病人最好少喝。

鳄梨,每100克(约半个)含15克脂肪,同样高得惊人。

控制饮食就无需药物治疗?吃保健品能调脂?

血脂异常的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脂摄入、增加体力活动、戒烟戒酒等,以达到降脂目的。需要说明的是,降脂药往往不仅有降脂作用,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重要作用,而斑块破裂是导致很多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元凶,正确使用药物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减少心脑血管发生问题的几率。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建华提醒,高脂血症患者一定要听从医嘱治疗。

另外,保健品不同于药品,没有明确的降脂作用。台湾三军总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李权芳提醒,一些保健品如深海鱼油,会含一些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可辅助降低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而调节血脂。但鱼油只具辅助效果,无法充当药品,高血脂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吃药。一些销售人员会在电视上放个烧杯,倒点粉进去,油被吸附住了,就宣称该产品可吸收血脂。但人体不等于烧杯,该物质被吸收后不一定会保持原有成分,即使在血管内吸收油脂也不一定能排出。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血脂偏高后并没有充分重视,而且不及时到医院治疗,随便买来调脂药和保健品吃。殊不知,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患者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选择调脂药,并遵医嘱服用。随便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影响后续治疗。

只要身体没症状,血脂高也没关系?

只要化验单的指标值在正常范围就没事?

只要身体没症状,血脂高也没关系吗?当人体血液的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时,这些小小的血脂颗粒将慢慢在血管壁沉积下来,这个时期通常没什么症状。但是,当血管壁逐渐增厚(即多余的血脂像粥一样粘在血管壁,越粘越多),阻塞血管,将引发各种致命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脂在正常范围就OK吗?与一般人群相比,已经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不代表治疗达标,血脂目标值应该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所列出的参考值。

比如化验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在2.08mmol/L-3.12mmol/L之间,但患者若已出现斑块,就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2.59mmol/L以下;若患者出现血管狭窄、不稳定斑块或伴有代谢综合征,血脂控制还要更严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降到2.01mmol/L以下甚至更低。所以,患有基础病的人群在拿到血脂检测结果时,应详细和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以判断自己的血脂是否正常。

降脂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降低2%。降脂治疗应根据是否患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另外,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改善生活方式。

○普通人群的血脂达标水平是:胆固醇水平小于20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3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小于150毫克/分升;

○高危病人,即稳定型冠心病和冠心病病人,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6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00毫克/分升;

○极高危病人,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2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80毫克/分升。

脂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脂对血管潜移默化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但血脂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国外有研究发现,血脂过低时,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目前在血脂管理上,存在三大认识误区:一味强调降脂,以为血脂越低越好;血脂稍微升高就赶紧进行降脂治疗;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应‘零脂’饮食,油、肉、蛋一概不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教授杨天伦提出,降血脂切莫一味求低,血脂降得过低同样危害健康。

杨天伦指出,高血脂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但血脂同时也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必需物质。有研究显示,低胆固醇摄入水平(每天150-200毫克)人群的心脏病死亡人数,是高胆固醇摄入水平(大于300毫克)的2倍。还有研究显示,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胆固醇水平低于4.16毫摩尔/升时,其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危险性与胆固醇水平高于6.24毫摩尔/升相当。

针对部分高血脂患者过度忌口,以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记忆力下降的现象,杨天伦指出,患者在饮食上对胆固醇的摄入要“量出为入”。有危险因素(如吸烟,患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胆固醇控制要做到“进口”小于“出口”;无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做到“进口”与“出口”动态平衡,通过运动消耗等方式,实现“酒肉穿肠过,脂不血中留”。

血脂正常后就可以停药?

“血脂都正常了,是不是不用吃药了?这可是个很大的误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表示,有血脂高的患者拿到体检结果,发现血脂相关的各项指标已低于正常范围,但大夫依然嘱咐不能停用降脂药,于是很不理解。

他解释,因为现在正常的血脂是服药后降下来的,而胆固醇、甘油三酯不断地代谢生成,没有药物控制完全可能再升高。因此在将血脂控制在目标值后,患者还要继续长时间用药,但用药剂量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降脂幅度、肌酶谱、肝功能的状况酌量减少,动态调整,但绝对不能私自停药。

最后强调下,血脂异常有时表现出一些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手脚麻木等,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体检或住院治疗其他疾病才发现的。因此,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查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

2、高血脂人群生活注意

1.高血脂饮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日常饮食中的主食中可适量增加玉米、莜面、燕麦等成分,少食单糖、蔗糖和甜食。

2.高血脂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注意增加深SE或绿SE蔬菜比例,大蒜和洋葱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香菇和木耳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高血脂饮食:常吃乃类、豆类及其制品。

乃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高血脂患者乃类应以低脂或TUO脂类为宜。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常食豆类及其制品还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4.高血脂饮食:补充蛋白质。

经常吃适量鱼、禽、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常吃水产品,尤其是海鱼,可摄入优质的蛋白质;应禁食肥肉、动物内脏、人造黄油、乃油、点心等。

5.高血脂饮食:保证能量摄入,并适量增加运动。

防止超重和肥胖,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常喝茶。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