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天才儿童是遗传还是后天成绩?天才儿童是怎样来的[图]

天才儿童是遗传还是后天成绩?天才儿童是怎样来的[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9:12 儿童智商遗传

相信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智商超高,他们礼貌幽默,开朗大方,反正就是天才,你永远都追不上,当然其中有几分夸大我们就不得而了,但是天才儿童的神话却是从来都不缺的,那么,天才儿童是遗传还是后天成绩?天才儿童是怎样来的。

天才儿童是遗传还是后天成绩?天才儿童是怎样来的(1)

1、天才儿童是怎样来的

那些拥有令人惊叹的音乐、绘画、运动和智力天赋的精英,诸如莫扎特、莫奈这样的艺术天才是否生来就具备了这些异于常人的天赋?还是环境将他们塑造成这样?

基因对我们的智力和天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者已经找到了一个特定基因,该基因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对事物进行逻辑组织的能力。虽然这只揭开了基因与智力神秘关系的冰山一角,但是它足以留给我们丰富的思考空间。这一发现就帮助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早期关于智力的研究在谈到智商问题时,总是倾向于从基因而非环境上得出结论。这些研究表明,即使一些收养儿童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于他们的亲生父母,但是它们的智商却更接近于自己的生父母而非养父母。但是,问题远不止于这么简单。正如上文所说,这个决定从逻辑上组织事物的基因只是更多疑问的一部分。还有比如,基因与智力和其它才能的关系。在大多数时间,当社会认定他为天才,这通常还包括其它多重特质——个性、认知能力和积极性——的共同作用。事实证明,这些特质和其它相似因素与强大的遗传基础都有关系。

即使这些让人向往的特质拥有遗传基础的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成不变。毕竟,任何一项特质都是多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的理论,某种特质的遗传优势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大好处,但是这也并非必然结果。基因凭它们自己发展,它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时间线。这就意味着如果您成为神童,那么可能是各方面因素集合较早的缘故,但是这种天才未必能够伴随您稍后的人生阶段——它甚至还有可能衰退,这是遗传与环境碰撞的结果。

可能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因为她们赋予我们倾向于成为“天才”的遗传基因。但是,他们辛苦工作为我们创造的成长环境,可能应该比遗传DNA得到更多的掌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考虑是否应该放弃自己成为“天才”的梦想,因为我们的基因优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关于天才来源的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遗传和环境,二者是决定天才航线的两股海风。不过,由于马太和乘数效应,极小的基因优势可能导致环境优势的巨大偏差。

比如,如果一个小孩表现出稍强的运动潜力—,与身边的小朋友相比,能够把球踢得更远—,那么这个小孩可能比他人踢球更多,而且更多地与其他喜爱踢球的朋友出去活动,或者加入一个足球俱乐部。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孩提时期得到更多的掌声,那么他可能更加勤奋地练习并取得更多的成绩。相反,如果一个小孩在人生的第一脚就遭遇失败,那么他或者她就自然成为球队最后挑选的对象,并且因为气馁而放弃第二次尝试。

不论是遗传还是外部环境,都不大可能单独起作用。您也不可能从他或她出生之日就断定成为天才。谁知道在哪一时段或者哪一点上,他或她的天才会突然被开发?毕竟,假如这名孩子首次踢球的失败不是因为能力欠缺,而是因为草皮光滑呢?

2、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

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

营养建立了大脑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交流与链接,则源自孩子在生命初期所接受的感官刺激。

在生命的早期接受到的来自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恰当刺激,奠定了孩子日后的IQ基础。大脑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在营养充分的基础上,感官刺激越充分的孩子,大脑得到开发的程度就会越高,如同拥有一个更加大的容器一般。

当需要往容器里灌输东西时,越大的容器,能够容纳的东西便越多。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链接越加丰富复杂,意味着其能够处理的信息容量也越大。而脑细胞之间的这种链接,源自感官的刺激。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高、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手指,因为手指的活动刺激手指运动中枢,能促使智力的提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

亲自生活

何为亲自生活?即从孩子可以主动模仿大人拿扫帚那一刻起,给他们参与生活的权力。要知道,孩子每天进行的正常活动,尤其是自由玩耍和独立生活,就已经是在进行智力开发了。

体验对促进儿童认知更重要。所以,千万不要限制孩子游戏与探索的自由,更不要剥夺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

对于那些习惯了替孩子做好一切的父母,尤其要学会做懒家长。比如从孩子2岁多开始,就可以有意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安排的时候,明确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小主人,这是你分内应当做的。”当孩子做好了一项家务,予以及时的鼓励、认可。

别对孩子说:“你来帮我做……好吗?”或者用物质去利诱孩子做家务。这不叫参与,叫交易。

充满美好的童年

如果我们想利用孩子脑部发育的特性,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就应该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美好的事物,并学会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去体味,并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结。

美好并非要刻意去寻找。你不一定非要带孩子去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或者一定要带孩子去多么奢华无比的艺术品才行。美好在于生活点滴间。

比如很普通的吃饭这件事,有多少父母曾经催促你的孩子“吃快点”?就是这样一个催促,把享受食物、感受大自然美味馈赠的好机会,给毁灭了。不懂慢下来吃饭的人,在我看来,就是不懂生活的人。想滋养心灵,先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与感官体验。

美好是存在于一切新鲜的、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当中的,包括故事、运动、艺术、动物、植物、大自然,等等。

带孩子接触这一切的时候,都请注意把握度。一旦事情变成父母威逼利诱,而非自然而然让孩子去接触、去享受,那么再美的东西也会变质。

音乐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尤其古典音乐对孩子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影响。听钢琴曲时让孩子用左手模仿按琴健的姿势、听小提琴曲时可以让孩子模仿压琴弦的样子。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它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绘画

绘画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绘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它包括了许多项内容,如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

绘画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好方法。孩子在学习将周围事物表现在纸上的过程中,帮助右脑细胞激活,促进右脑思维,对于提高创造力有直接帮助。

可以多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以及各类博物馆,直观整体地欣赏美好事物。涂鸦也是一种综合训练,包括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能力,对右脑刺激也是多方面的。

运动

右脑在运动中对形象的感知及细胞的激发比静止状态更快更强。每天跳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可惜的是,中国人普遍缺乏运动精神,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运动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点,中国父母尤其需要警惕。

阅读及数学能力

在孩子7岁之前,并不鼓励父母过早地让阅读及抽象的数学介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或者说不太主张以书本的方式来让孩子接触阅读及进行数学运算相关的学习。但是做好阅读和数学的启蒙工作是父母们的重点。阅读及数学能力是IQ的具体表现,IQ是阅读及数学能力的综合表现。

阅读启蒙最佳的方式是亲子阅读或者以睡前故事,坚持如此,能够为孩子将来正式的学习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

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这时右脑呈现最佳状态,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效果比白天紧张时要好得多。

数学启蒙的最佳方式是亲子游戏。在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引入数、空间、逻辑等元素,能够让孩子以更形象、直观的形式认识数学及建立数学思维。

小小“左撇子”

习惯使用左手的孩子,右脑更发达。

孩子小的时候看不太出来,但是四岁左右,孩子惯用哪只手就会很明显了,而且孩子用手做事情的机会也变多了,这时候他们都会主动以惯用手来操作,而对应到的也就是大脑功能比较优势的一边。

有父母反映:孩子是左撇子,自己倒觉得没什么,可是学校老师会帮忙纠正,现在孩子一会儿左手一会儿右手,可怎么办呢?

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跟孩子固定好,比如固定用右手写作业,而用左手吃饭等其他事情。两手并用,同时可锻炼左右脑,只要孩子形成习惯了,其实也是很好的事情。

充足的睡眠

睡眠非常重要,保护脑主要靠睡眠。好的睡眠是恢复脑的重要方法。若睡眠太少,很可能造成情绪失调和神经性疾病。

所以,宁可少上几个培训班,少做几套练习题,也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的睡眠。

最后,把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方俊明教授关于脑开发的一些理论分享在此,说得很有道理。

我们老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你搞不清楚起跑线在哪儿。早期教育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给婴儿科学和合理刺激的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刺激时间,考虑到刺激量的适度、刺激速度的合适,以及各种刺激之间的平衡,防止过早、过量、过速和失衡的刺激带来不良后果;

第二、营养不良对婴幼儿的生长和大脑发育有害,但目前没有现成的学习和记忆分子可以使人聪明,也没有“聪明”的营养添加剂;

第三、孩子的感情发展比智商发展更重要。从小练习乐器,手指的协调和音乐的刺激,也能够同时刺激小脑和大脑半球的发展,可使脑部发生轻微的结构变化。

父母和养育人员自身素质是良好的早期教育的首要条件,对婴幼儿的苛求、急躁、强制或恶性都只会给婴幼儿带来心灵的创伤。早期的开发毕竟是双刃剑,一定要慎而又慎,适度和得法,要承认个体差异,更要因势利导。”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