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上班族 > 如何有效预防春困?防春困的方法有哪些?[图]

如何有效预防春困?防春困的方法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20:17 春困睡觉睡眠

春困秋乏是很常见的现象,对于很多人来说,春季的时候,天气回暖,身体代谢速度加快,容易产生疲劳感,春季容易犯困,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平时要注意预防春困的发生,那么如何有效预防春困?防春困的方法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

如何有效预防春困?防春困的方法有哪些?(1)

1、如何防春困

(1)早睡早起

春季有了良好的休息睡眠,人体才能得到调整和补充,进一步促使机能承受紧张度能力的增加,减少白天的困倦。睡懒觉不能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会引起人的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懒。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诱发和加重春困。

(2)嚼薄荷糖

吃一片香口胶或者薄荷糖,无疑也有助于提神醒脑,当然最好是挑选无糖型而且口味特别强烈的那种。中午饭后,遇上同事都在,不妨每人发一圈。嚼着嚼着,一光提神,还优化了空气,使每个人不再有中午吃的鸡鸭鱼肉蒜的气味。口气清新,也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喜欢与你聊天的人多起来,多说说话,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去犯困。不过,吃口香糖得注意环保,将口胶弃置指定地点。最忌讳的是把它粘在办公室里的桌子底面。

(3)举目远眺

春季走出户外,举目远眺,让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尽收眼底,给自己以视觉的良好刺激,有助于消除春困。

(4)勤刷牙洗脸

刷牙洗脸是一种消除春困的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当困倦之意袭来时,可采用具有芳香气味的牙膏刷牙漱口,用冷水洗脸,这样可以提神醒脑。

(5)调温度

有时候室温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现代的办公条件,中央空调总是将冬日的OFFICE变得如春天一般的温暖。本来嘛,“春眠不觉晓”,这样的温度人是舒服了,却免不了昏昏欲睡。唯一的办法是:降温,开窗透气,外来的新鲜空气可能一下子会给你注入精神和活力,当然,也许有些怕冷的同事会抱怨,但是没关系,头脑一凉就清醒多了,跟他讲道理也会更有说服力,而更主要的是你已经度过了“瞌睡危险期”。

(6)去洗手间

洗手间是个好地方,绝对隐私。如果你实在克制不住地犯困,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止住,倒不如索性去洗手间。坐在里面打个5分钟的小盹,没有人会怪你渎职。同时,在进入办公室之前,你可以对着镜子梳洗一下。如果妆不是很浓,也不妨用凉水冲洗脸颊,同时做一些轻度的面部按摩,既有助于脸部的皮肤保养,也可以使自己更加清醒,而且你会惊奇地发现周围的人说你精神好多了。精彩推荐:春困怎么办春困要如何来缓解

(7)做运动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又有人反驳说生命在于静止。其实绝对的运动或静止都不妥。办公室中三分动七分静最适宜。可针对办公地点的特点因地制宜编一些操,运动僵硬的颈脖、四肢,身体得到适度的活动之后便会有微微的兴奋感,头脑也会随之清醒不少。如果想更舒畅地伸展身体而又不便在狭小的办公室展开,可试着找到大楼防火隔离层,那儿地方够大,也不会有人干扰。只是千万别练得兴起,忘了办公室中也许还有个急匆匆的客户在等你。

(8)科学用脑

就是让左脑半球得到适当的休息。大脑的功能,有不同的左右两个半球。在春季日常工作中,左脑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数学、抽象思维等,脑力劳动者的右脑半球较少应用,相对轻松一些。因此,当头脑不清醒和胀痛时,应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听音乐、赏赏花草、做做体操,让右脑半球得到活动和使用,左脑半球适当休息。更重要的是,运动能使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大脑及时得到补充和供给,这样有利于去劳解困。

2、春困的症状

1、无精打采

春天温度上升,皮肤血流量旺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大脑需要的氧气相对应减少,一时无法适应,会出现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现象。

2、嗜睡

初春时节,由于季节交替的变化,生物钟也会出现暂时性的紊乱,机体和外界一时之间也会难以适应早起晚睡的春季睡眠作息,常常会出现晚间睡眠不足的情况,导致嗜睡。

3、打哈欠

春困想睡觉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哈欠连天,这是人体脑部缺氧一种直接表现,不过如果老年人频繁打哈欠就要引起注意了,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的老年人,这可能是疾病发作的信号。

4、疲乏

春困还有一个表现症状就是,虽然每做什么事,但是却感觉特别累,工作学习提不起劲,这是由于天气升温,人体体表代谢增强,消耗能量过大,人体反应不及时,一时能量供应不足所致。

5、小贴士

春困是人体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很多人由于不了解春困,会以为是睡眠不足导致,所以增加睡眠时间,其实这种错误的做法会导致人的春困现象越来越严重,因为增加睡眠时间会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度降低,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无精打采,越睡越困。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