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生男孩子的特征有哪些?生孩子适宜吃的食物是什么?[图]

生男孩子的特征有哪些?生孩子适宜吃的食物是什么?[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3:48 孕妇男孩宝宝

现在社会虽然不像以前那么封建,但是很多家庭还是挺在意宝宝性别的,其实现在社会生男孩生女孩没有多大区别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挺好奇胎儿性别的,今天小编就来就和大家讲一下有关宝宝性别的知识,那么生男孩子的特征有哪些?生孩子适宜吃的食物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生男孩子的特征有哪些?生孩子适宜吃的食物是什么?(1)

1、生男孩子的特征

1.父母正式登记结婚或生活在一起容易生儿子

美国一项针对4800万例出生的大型研究发现,正式登记结婚的夫妻更有可能生儿子。

另一项针对8.6万对父母的研究表明,受孕时如果父母生活在一起,生儿子的可能性也稍微高一些。

不过,受孕(或者做第一次产检)时,夫妻生活在一起的生儿子的比例(51.5%)只比不住在一起的夫妻生儿子的比例(49.9%)稍微高一点。此外,该研究的发起人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夫妻生活在一起更容易生儿子。

2.夫妻一起生活的时间不足1年容易生儿子

在这个前提下,新婚夫妇还处在新鲜刺激的状态,所以两个人同房的次数有可能会更多,而频繁行房会使男孩精子的优势稍微提高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决定生男孩的精子更轻,头更小,尾巴更短。在受孕之窗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些特点会让男孩精子在女性不太友好的女性私处粘液中,游起来更快。有些专家认为,决定生女孩的精子在受孕期中间的日子里,更有可能提前撞线,与卵子结合。

所以,如果行房频繁,在受孕之窗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时间,即男孩精子的优势稍高的时候同房,生儿子的可能性会更高。

3.吃得有营养容易生儿子

英国有项研究根据卡路里的摄入量把740位女性分成不同的组,结果发现,在每天摄入卡路里最多(大约有2413卡)的女性中,生儿子的比例为56%;在每日卡路里摄入最低(2283卡左右)的女性中,只有45%生男孩。

还有一项针对6800万例出生的研究发现,孕期增重多的女性生儿子的可能性更高。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食物短缺的前提下,男性胎儿更脆弱,受孕以及存活的可能性也更低。相比而言,生女孩的精子更结实,女性胎儿在孕早期更强壮,所以,当营养不太好的情况出现时,她们活下来的可能性更高。

4.夏天受孕容易生儿子

在有些国家,夏天生的男孩多,冬天生的女孩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冬天的病毒和细菌感染更为普遍。由于男孩精子和胚胎更脆弱,所以,如果母亲生病,与女孩胚胎相比,他们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要低一些。

5.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容易生儿子

怀男孩的女性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关于这一点,目前还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不过有可能是因为,男胎干扰了影响葡萄糖代谢的细胞功能。

2、生孩子适宜吃的食物

高热量甜食:巧克力、蛋糕等甜味的食物,还有孕妇奶粉等高热量的食物都可以补充体力和能量,这些食物含糖多,可以快速给准妈妈能量,让产妇更快的恢复体力。

容易消化的食物:粥、面包片、米汤等一些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由于吃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容易消化,如果有胃口的话,在两次阵痛的中间可以适量的吃一点,可以给产妇补充一定的体力和能量。

高热饮料:在产程中可以喝一些功能饮料还有果汁甚至滋补汤之类的食物,有一定的提神作用,对于那些已经没有力气的产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用来补充体力,一般能在半个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效果。

3、生孩子不同阶段吃什么

1.第一产程

第一产程是孕妇的持久战,一般要耗费10多个小时,而这个阶段也是补充产力的最佳时期。由于时间比较长,产妇睡眠、休息、饮食都会由于阵痛而受到影响,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完成分娩,产妇在第一产程时应尽量进食。产妇不要因为疼痛难忍就不进食,这时进食身体才能储存力量,有了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分娩才会顺利。

第一产程可以吃这些:这个阶段的饮食要均衡,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有效地为孕妇筑起一道坚实的身体能量机制,家人最好给产妇提供半流质或软烂的易消化食物,如热汤面、皮蛋瘦肉粥、小馄饨、面包等。

2.第二产程

进入第二产程时,子宫的收缩变得逐渐有规律,而且疼痛袭来得更快更频繁,剧烈的疼痛增加了孕妇的身体消耗量。

第二产程可以吃这些:这个阶段,最好不要给产妇吃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及蛋白质过多、需要长时间才能消化的食物;而且产妇很可能没有精力去咀嚼东西,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比如果汁、藕粉、红糖水等,还可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如牛奶、巧克力、功能饮料等,这样既能轻松进食,也能及时补充体力。

3.第三产程

第三产程是最后一个阶段了,这个阶段一般时间不会很长,通常不会让产妇吃东西了,而且产妇应该也没有时间和力气吃东西了。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