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分娩的姿势主要有哪几种?分娩后怎样抚平小腹?[图]

分娩的姿势主要有哪几种?分娩后怎样抚平小腹?[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7:06 分娩生育产后

分娩的时间到了以后,准妈妈们通常都是会感觉非常的紧张,因为在分娩的时候,会是一个非常疼痛的过程,分娩其实也是有一些姿势讲究可以选择的,并且,其实选择对了姿势,会更好的生育,那么,分娩的姿势主要有哪几种?分娩后怎样抚平小腹?

分娩的姿势主要有哪几种?分娩后怎样抚平小腹?(1)

1、分娩的姿势有何建议

1.仰卧

方式:产妇平躺在床上,两腿张开抬高,目前多采此种分娩姿势。

可依产妇需求,调整床头的倾斜高度。

在产科史上,仰卧分娩并不是主要体位。这种姿势虽可以帮助胎儿转换胎位,便于分娩,但不能够充分利用重力作用,使得产妇外女性私处容易发生撕裂。

优点:对产科处理(如:真空吸引)及新生儿处理方便,适合医务人员的需要。

缺点:仰卧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到静脉,使得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可能引发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增多。采仰卧分娩使得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产道较狭窄,增加难产的机会。胎儿的重力失去原有的作用,导致产程延长,容易使产妇乏力。

2.侧躺式

方式:侧向躺着,蜷缩背部,先生可以帮忙把产妇的一只脚抬起。

这种姿势所受重力作用虽然不大,但对于产妇来说是一种比较舒服的姿势。

优点:能使会阴放松,减少静脉受压,以及防止仰卧可能引发的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增多。

缺点:若采用此方式生产,对医护人员(接生者)而言,操作较为不便。

3.前倾跪式

方式:产妇将手放在床上或者支撑物上,两腿分开。

优点:这样的姿势可以减低女性私处撕裂或者进行会阴切开术的机率。有助于长期臀位的胎儿顺利分娩。

缺点:产妇可能会比较累,可放些抱枕、靠垫在膝盖和手下面垫着,使其舒服一些。膝盖所承受的重力较大,时间过长可能会受不了。

4.蹲坐式

方式产妇可以藉由任何的支撑,或蹲或坐。

5.站立式

方式:产妇直立站着,可有人搀扶或手抓握栏杆等。

优点:直立姿势可以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下段的宫颈部,可反射地使子宫收缩强而有力,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胎儿重力与产道方向一致,宫缩能使胎头在产道中旋转的顺利。产妇若采蹲式分娩,产道宽度会最大,与仰卧式相较,产道横断面的面积可增加30%。

缺点:这个姿势产妇会比较累,但累的时候可以改变姿势。产妇久坐后,会女性私处容易发生水肿。有急产倾向及进程较快的产妇不应采取坐式产椅分娩。

6.跪姿

类似前文提及的前倾跪式,也可以改变成许多不同的姿势。

双手伸直,与膝盖放在同一平面上,将身体撑平。

将上半身那一侧的身体垫的较高,可稍微运用到重力作用。

上半身趴在床或椅子上,采高跪姿。

跪在床上,上半身直立与陪产者拥抱。

7.蹲姿

可以采用半蹲的姿势,并由陪产者搀扶。

可完全蹲下,但陪产者也须以跪姿协助支撑。

2、分娩后怎样抚平小腹

1.吃健康食品

如果是奶瓶喂养,宝宝出生后立即减少热量的摄入,如果是母乳喂养则应该在喂养结束后控制热量。尽量减少食物的份量,让瘦肉和大量水果和蔬菜成为我们健康的选择。限制脂肪和含糖食品的摄入。

2.多饮水

饮水可以促进我们的新陈代谢。饭前喝一杯水,能够填补我们的胃,并帮助我们吃得更少。饮酒也能增加新陈代谢,帮助我们摆脱水的重量。请至少保持每天八杯水。

3.母乳喂养

如果你能,请尽量使用母乳喂养宝宝,母乳不仅能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多种营养,此外母乳喂养每天还能够燃烧更多的卡路里,可以帮助我们在生育后减掉肚子上多余的脂肪。

4.锻炼

通过弯曲我们的背部和膝盖,双臂交叉于胸前或放在头后做仰卧起坐来拉伸肚子。将我们的脚固定在地板上,然后用我们腹部肌肉的力量,慢慢拉动我们的上半身,让它离开地面几英寸面,每天做两组(每一组10至12次)将有效抚平肚子上的赘肉。

5.利用椅子

使用椅子也可以帮助拉平了肚子。找到一个舒适的、无臂的椅子。在椅子上坐下来,保持我们的背部是挺直的,弯曲我们的膝盖,然后慢慢将让我们的双腿朝我们的上半身靠近,到达极限后,慢慢的降低腿的高度,每天重复这个动作10?12次,以搞我们的主要肌肉。

6.自行车运动

根据骑自行车的原理。躺在床上,把手放在头部后面,双腿弯曲并抬高我们的腿成90度角。做骑自行车的动作,这时会感觉到腹部的紧缩。另外,把我们的右膝盖朝向头部,同时伸展我们的左腿,然后交替进行运动(类似于大幅度骑自行车),这样会更有效。每天做两套(10至12次)。

7.保持良好睡眠

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育我们的孩子之后,身体里的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会有所增加,皮质醇的增加能够起到增加体重的作用。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这种压力。为了得到充足的休息,可以要求家人夜间帮助照顾宝宝。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