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急产主要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月子期间应该怎样进行保养?[图]

急产主要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月子期间应该怎样进行保养?[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7:15 分娩月子产后

对于分娩的时间,我想很多的人应该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越快越好,但是,其实分娩也是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急产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急产能够减轻痛苦,但是对宝宝不好,那么,急产主要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月子期间应该怎样进行保养?

急产主要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月子期间应该怎样进行保养?(1)

1、急产是怎样一个过程

每个准妈妈都希望分娩的时间越短越好,但事实上分娩的时间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并非生得越快越灯,分娩过急,也就是医学上说的“急产”,对宝宝币,妈妈都不是一件好事。宫缩力过强,造成产程进展迅速,初产妇总产程不足3小时者,称为急产,发生率在5%~10%。

急产的原因

宫缩力过强是急产的主要因素,也有错误应用宫缩剂的因素。多数急产发生于多胎经产妇、上一胎有急产史的产妇及早产的产妇,也有时发生在有流产史、中期引产史的初产妇。她们过去经过妊娠生理变化,再次妊娠分娩时,软产道及盆底组织相对较为松弛。个别孕妇肌肉、筋膜组织先天发育软弱,亦可发生急产。胎儿偏小骨盆相对宽大、先露部位低下,都易发生急产。

急产对母婴的危害

由于分娩进展过快,常会措手不及,以致对母婴造成一定危害:

对产妇:产妇常会发生软产道撕裂或因来不及消毒接产而致感染,也可因子宫肌纤维收缩不良而造成产后出血。

对胎儿:由于急产时的宫缩力度过强、频率过快,产妇子宫舒张的间隔太短,会导致胎盘向液循环受阻,未娩出的胎儿很容易在子宫内出现缺血、缺氧的状况,进而发生宫内窘迫。

胎儿出生过快,由于宫内和外界压力的骤变,很容易造成宝宝皮肤下的毛细血管破裂。急产的宝宝面部发红紫,有细小的出血点就是这个原因,严重的还会造成头部血管破裂,发生颅内出血。同时,胎儿还会有呛羊水的情形,使得胎儿窒息,或者引发新生儿肺炎。急产由于紧急,多数发生在非医务场所,消毒措施不够,还容易造成新生儿脐带感染。

急产的处理

妊娠晚期应识别生产的征兆——

1、子宫底降低:初产妇在分娩前2周左右胎儿先露部下降入盆,子宫底下降。

2、假临产:在真正临产前约2~3周,孕妇可出现假宫缩,常在夜间出现,白天自然消失。

3、见红:分娩前24~48小时女性私处排出少量血性分泌物。

当出现上述临产的先兆症状时应做好分娩的准备。凡有急产史的孕妇,如先露较低,可在预产期前1~2周入院,以免发生意外,如出现破水、较规律的阵痛应马上去医院。

如果急产发生在家中或路上,准爸爸和家人在医护人员赶来之前要冷静,做到以下几点:

1、叮嘱产妇要张口呼吸。

2、因地制宜准备接生用具:干净的布、用打火机烧过消毒的剪刀、酒精(如没有可用白酒)等等。

3、婴儿头部露出时,用双手托住头部,注意千万不能硬拉或扭动。当婴儿肩部露出时,用两手托着头和身体,慢慢地向外提出、等待胎盘自然娩出

4、将婴儿包裹好以保暖;用干净柔软的布擦净婴儿口鼻内的羊水;不要剪断脐带、并将胎盘放在高于婴儿或与婴儿高度相同的地方。

5、尽快与医院取得联系,将产妇和婴儿送往医院。

2、月子期间要怎样保养

?在产后没多久妈妈们的身体会逐渐恢复,下床的次数、范围、时间也会随时间渐渐增加。到产后10天左右,妈妈就应该能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了。这时候,大多数妈妈可以开始做产后恢复操。

产后5~9日,妈妈可在上周动作后再加做下肢屈伸动作,即仰卧时两手平放于躯体两侧,将右下肢向腹部屈曲,然后放平伸直,左下肢做同样动作,共两个8拍。

1.调养身体。产后第2周,妈妈的身体仍十分虚弱,需要加强营养进行调养。如果回家后你还要照顾小宝宝,可能会感到很疲劳,这时尽量让丈夫多承担一些,你仍然要注意休养。此时,丈夫的关爱和协助是促进新妈妈身体恢复及乳汁分泌的良药。

2.注意休息。在哺乳的间隙和宝宝睡觉时,你应抓紧时间多休息,能睡就睡一会儿,不要顾忌白天还是晚上。临睡前最好喝杯热牛奶,这样会有利于睡眠。

3.搞好卫生。出院后你每天注意观察恶露的变化,仍要注意会女性私处清洁,坚持按照要求清洗。注意,这时你可以淋浴清洁身体,但还不能盆浴。

一般来说,妈妈分娩后要注意保暖,不能受凉,否则会导致“月子病”。但是这并不是说产后必须穿戴得“密不透风”,有的妈妈即使在三伏天“坐月子”也包扎头巾、穿长衣长裤、盖被垫褥并且门窗紧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要预防月子妈妈中暑,就要做到:保持居室空气新鲜,每日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应与正常人一样穿戴,不要盖得过多,也不要对着风扇吹,还要避开“风口”,气温高时可在地上洒水降温;妈妈还要多喝开水,进行淋浴以协助体内热量散发。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