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回事?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办?[图]

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回事?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办?[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7:21 孕妇发烧心脏

由于孕妇在孕期不宜用药,所以很多孕妈咪即使感冒发烧,也只是和开水扛着,希望可以自行退烧,尽量不吃药,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可是孕妇如果反复发烧,则需要警惕了,那么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回事?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回事?孕妈反复发烧怎么办?(1)

1、孕妈反复发烧别大意

据广东媒体报道,在东莞打工的小莹怀孕后没多久高烧不退,更严重的是出现虚脱、休克,吓坏了家人。后来医院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小莹的心脏二尖瓣存在大量返流,心瓣膜表面多处附着大量细菌团块及坏死物,加上抽血的检验结果,当地医生判断,小莹患上了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全身脓毒血症!

医生一打开心脏,细菌侵犯程度让他们大吃一惊——左心房与左心室间的二尖瓣几乎全部损毁,拇指大小的细菌赘生物、黄色脓血坏死物一团一团地包裹在心瓣膜上!形象地说,就是不止“心门”被蛀坏了,连“门框”连接处也“朽”得像豆腐一样了。

心内膜炎:温柔的心脏杀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心脏病发作胸痛难忍,几个小时可能就会要命。可是,有一种心脏病,它一开始没有明显症状,之后也就是忽好忽坏的发热,可是到最后,它对人生命的威胁却丝毫不减,这种疾病就是心内膜炎。

“细菌进入过多,毒力特别强,抵抗力低下等一种或几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致病菌就粘在了心脏内膜上,形成赘生物,这时心脏内膜这扇门就开始关不拢了。”上海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王志农说,“本身有别的心脏病,比如拔牙时,细菌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刚开始是门关不拢,到后来连门都烂掉了,心脏就从一点点漏血到血液回流,造成心脏肥大。而且细菌还可能随血液散播到脑、肾、脾、眼等部位,造成继发感染。而患者一开始表现为时发时愈的发热,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等到了后期可能出现血尿、偏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猝死。

王志农说,毁损瓣叶及瓣环清创重建结合抗生素是心内膜炎治疗的黄金手段。过去心内膜炎的死亡率高达70%~90%,现在手术结合药物把死亡率降到了10%。因此,有以上情况应及时检查。另外,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再加上不抽烟,能增加抵抗力,预防心内膜炎。

年轻人不明原因持续高烧,别大意

事实上,临床越来越多心内膜感染个案,而且与国外老年患者多不同,国内20~40岁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目前我们病房里就有4人,都是年轻人”,黄焕雷说,最常见的是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感染的原因,有时也不清楚。

此外,要特别提醒的是,烂牙、反复牙周炎、手脚损伤后化脓、产道感染等等,都可造成菌血症,引发心脏感染,尤其是本身心脏有问题的患者要更加警惕。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顽固、反复高烧39℃甚至40℃,持续较长时间比如一周左右,不能轻易当成普通感冒发烧,建议要到大医院专科就诊,做心脏彩超、血培养等检查,排除心脏内膜感染。

如能早期发现心内膜炎,早期进行强力抗生素治疗,瓣膜能修补而不换的机会大很多,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高得多。

2、孕妇反复发烧怎么办

1、找出发烧的原因并兼顾营养与休息。除了找出发烧病因之外,对孕妇来说,适度的退烧是有其必要性的,发烧常增加妈妈的新陈代谢速率,且会同时合并许多不适的症状如:头痛、食欲不振、全身倦怠、心悸、甚至脱水等,更增加孕妇心肺功能的负担。所以要选择适度退烧,一般而言,若孕妇的体温未高过摄氏38.5度以上,且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就可以考虑以物理方法帮忙退烧如:冰枕、散热贴片、温水擦拭如用温毛巾反复擦身,在腋窝、额部和腹股沟部放置冰袋等等。

2、退烧药的使用:尽量不用,至于何时才考虑使用药物,也因人而异,但若体温高于摄氏38.5度以上且合伴有不舒服的症状时,则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否则会伤害胎儿。

3、必须特别重申的是,造成发烧的病原本身对母体及胎儿的伤害,要比发烧来的更重要,所以,孕妇发烧时,重要的是找出发烧的病因,对症下药,要比单纯退烧来的更重要。若是一般由感冒引起的发烧,不论对妈妈或胎儿而言,预后应该是很好的。

3、孕期发烧咳嗽怎么办

1、均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合理的饮食能为你提供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

2、如果有喉咙痛或咳嗽,喝点热的蜂蜜柠檬水,会让你感觉舒服一些。

3、用盐水漱口有助于治疗咽喉感染。

4、多休息。睡觉有助于身体的自我恢复。

5、多喝水。感冒时,喝热的东西会让你觉得特别舒服。你可以喝一些热的橙汁,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6、如果鼻窦堵塞,可以将两滴茶树油或马郁兰精油滴到面巾纸上,每隔一段时间,闻一闻。

7、服用一些感冒清热冲剂,能够减轻咳嗽或感冒症状。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