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中医理论 > 三伏贴贴的时间越长越好吗?贴三伏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图]

三伏贴贴的时间越长越好吗?贴三伏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8 14:33 三伏贴夏天中医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时候在中医中有贴三伏贴的说法,将一些中药贴在身体的一些穴位,能够治疗一些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对于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那么三伏贴贴的时间越长越好吗?贴三伏贴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三伏贴贴的时间越长越好吗?贴三伏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1)

1、时间越长越好吗

一般来说成年人1-3小时,儿童0.5-1小时。贴敷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局部皮肤发泡、破溃,处理不当甚至会感染、化脓。一旦出现以上情况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治疗,而不要自行处理。”

2、饮食注意事项

贴敷“三伏贴”时在饮食、生活上要有所克制,不要和正常人一样乘凉休闲、避暑,以配合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1、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尽量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饼的胶布可能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纳凉。

2、贴敷期间要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应戒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

3、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此外还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保持情绪乐观,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进行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

5、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治疗科室进行相应的治疗,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

3、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敷贴前

饮食方面最好不要吃太辣的“发物”,饮食尽量清淡些,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尤其是夏季人体易大量出汗,补充水分应及时。作息规律,不熬夜,不做“网虫”,少吸烟,少饮酒;

护肤方面: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敷贴穴位的地方,在夏季的夜晚或者外出时,做好防蚊防虫的准备,防止因蚊虫叮咬引起皮肤红肿或感染。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个澡,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

最后如果在敷贴前发现穴位处有伤口或者发烧头疼、呕吐等急可爱染症状时,最好延迟第一帖的时间。不能按时贴敷也不必担心,贴敷时间前后相差一两天,效果不会受影响。此外,如果女性在月经期出血量较多,也可适当推迟进行贴敷。

(2)敷贴时

最好是穿着宽松,最好是穿舒适的纯棉衣物,最好是穿深色的衣服,以免药膏沾染到衣服上面,难以清洗。第一次贴敷或者皮肤特别敏感的人,可以事先在家里试试自己对胶布是否过敏,如有过敏症状在贴敷前一定要告诉医生,改用防过敏胶布。如果是特别怕热、易出汗的人,也可事先和医生沟通,他们会根据情况在固定时少贴几层胶布,让您感觉舒服些;或者选择下午晚些时候去医院贴敷,不要赶在天气最热的时候。

(3)贴敷后

敷贴的时间最好是遵照医嘱,切不可有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的想法;贴敷后应减少运动、尽量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贴敷后会出现发热等感觉,可以待在凉快的地方,但切不可贪凉。不要马上进到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里,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更不要将电扇、空调直接对着贴敷部位吹。

4、三伏贴怎么治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贴敷穴位:肺俞、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2、支气管哮喘的配方

药物: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贴敷穴位: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3、小儿哮喘三伏贴方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贴敷穴位: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