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宝宝红屁屁的原因有哪些?预防宝宝红屁屁的方法有哪些?[图]

宝宝红屁屁的原因有哪些?预防宝宝红屁屁的方法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5:22 宝宝红屁屁护理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看到过宝宝有红屁屁的现象,一般父母都不怎么在意,会认为宝宝的皮肤娇嫩所以出现变红的现象可能是因为闷着了,很多人会觉得宝宝红屁屁很正常,其实导致宝宝红屁屁的原因有很多,那么导致宝宝红屁屁的原因有哪些呢?怎样能够预防宝宝红屁屁?

宝宝红屁屁的原因有哪些?预防宝宝红屁屁的方法有哪些?(1)

1、宝宝红屁屁的原因

1.换尿布不及时:特别是夜间长时间不换尿布,小屁屁长时间浸渍在湿尿片里,增加刺激物穿透皮肤的能力及感染的机会。

2.清洗不及时:很多家长在宝宝便后就会用尿布将屁屁的便便擦去,但是却没有帮宝宝清洗屁屁,所以就导致整个屁屁仍黏附着残余尿便,当再兜着尿布时,在潮湿有刺激物的环境下易发生“红屁股”。

3.臀部潮湿:小宝宝皮肤皱褶多,清洗臀部后水不易擦干,皮肤的角质层浸水久了易造成糜烂,以致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下降而引起“红屁股”。

4.皮肤的反覆摩擦:如果给小屁屁使用不合身的尿布,那么皮肤与尿布在不停地摩擦时,就会造成角质层保护结构破坏。

5.PH值:吃牛乳的宝宝大便为碱性,很易促使病菌繁殖,因此更容易“红屁股”;而由于水PH值偏碱性,所以表皮长时间接触水也有引起皮肤炎的可能。

6.化学刺激物质导致皮肤过敏:有的湿纸巾、香皂、尿布上含有荧光剂、消毒药水、残留在尿布上的肥皂或清洁剂都会引起宝宝红屁屁。

很多时候宝宝红屁股,妈妈们会以为是尿布湿质量不好,看了上述的讲解,很显然这并不是最好的理由,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了呢,来看看吧。

2、预防宝宝红屁屁的方法

1、尿布要棉制:对婴儿一定要用纯棉的白布做尿布,一是舒适、吸汗、天然,不象化纤可能对皮肤有一定伤害。二是可以更容易观察宝宝的大小便情况,因为大小便常常可以反映出宝宝的健康状况。

2、尿布要勤换勤洗:家长一定要注意宝宝是否不自觉尿了拉了,以便及时换尿布。小儿尿后没有及时换尿布,特别是夜间不换尿布,或用一次性尿不湿一夜到天亮,这样长时间不换尿布,尿液对臀部娇嫩皮肤刺激会很大。尿布要勤洗,彻底清洗后,要放在阳光下进行晾晒,可以杀菌。

3、便后要清洁臀部:新生儿的大便稀、量多,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尤其多。因兜着尿布,大便常沾满了整个臀部。有些父母或保姆在小儿大便后用尿布将臀部的大便擦去,而没有清洗臀部,使整个臀部仍粘附着大便,当再兜着尿布时,在潮湿有刺激物的环境下而发生红臀。

4、要保证臀部干燥:清洗臀部后一定要把水擦干,然后包上尿布;注意不要认为给宝宝的臀部拍上粉,就使臀部皮肤干燥。如果臀部本来是潮湿的,拍上粉只是粉吸水变成块,不仅局部仍然潮湿,而且粉对皮肤也形成刺激。潮湿的环境使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生红臀。

5、给屁屁抹上护臀膏:最好选择不含羊毛脂成分的,否则容易引起过敏,最后再给他换上干净的尿布。

6、等小屁屁变得干爽:在换上新的尿布之前,先停几分钟,等小屁屁变得干爽。也可以用你的吹风机,调到常温那一挡,吹吹小屁股。

总结: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宝宝红屁屁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宝宝红屁屁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生活中遇到宝宝红屁屁,妈妈们要注意了,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感染疾病。

3、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吐奶严重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原因,宝宝的胃容量小,食管肌肉的张力低,食物很容易吐出。也可能是感冒便秘等引起,喂养姿势不对,喂奶过快,过早添加辅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儿吐奶严重的原因。

1、生理原因

宝宝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年人那样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这样就会使得胃的容量变小,存放食物少。另外,由于宝宝食管肌肉的张力比较低,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门而出,导致吐奶。

这些生理性的吐奶,等宝宝再长大一点后,胃垂向下、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和内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渐渐增强,才不会吐奶。

2、病理原因

感冒、细菌感染、便秘、幽门狭窄、食管闭锁、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都会造成宝宝异常吐奶。

3、喂养、护理不当

喂奶姿势不当、喂奶过快、奶量过多或两餐间隔时间太短;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过早添加辅食;以奶瓶喂食时,奶嘴的洞口过大,造成奶汁流出过快,来不及吞咽等等这些喂养不当都会导致宝宝吐奶。

当宝宝在6个月大之后,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胃肠功能发育也比较成熟,吐奶的次数也就明显减少了。而新生儿经常吐奶,妈妈们一定要分辨是生理原因、病理原因还是自己喂养不当的原因,从而决定如何解决宝宝吐奶的烦恼。正常情况下的吐奶,家长也不用担心,只有宝宝体重增加正常,精神状态好就行。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