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男性 > 男人需要注意皮肤护理吗?男人的皮肤问题来自哪里?[图]

男人需要注意皮肤护理吗?男人的皮肤问题来自哪里?[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2:17 护肤洁面控油

很多男性在生活中比较粗心,大大咧咧的,有些人觉得护肤那是女人的事情,其实现在有很多品牌推出了男士的护肤产品,男士护肤也可以护肤用到这些产品,男性肌肤也会遇到许多问题,那么男人需要注意皮肤护理吗?男人的皮肤问题来自哪里?

男人需要注意皮肤护理吗?男人的皮肤问题来自哪里?(1)

1、男人皮肤的问题

1、荷尔蒙的作用

男性皮肤一般偏向油性,PH值约为4.5~6.0,由于荷尔蒙活动过频刺激皮脂分泌,所以油脂及汗水分泌比较多。当旺盛的分泌物未被及时清洗、疏导而堵塞毛孔,皮肤上就会冒出暗疮。而且如果在暗疮长出时没有及时治疗处理,就很有可能因为细胞坏死而留下永久的疤痕。

2、打理胡须

刀片与皮肤的亲密接触,多多少少对皮肤是个刺激。经常刮胡须,会使脸部皮肤组织不断地剥落、更新,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发生松弛。

3、过多的户外运动

男性较喜欢户外运动,户外高尔夫、足球、篮球、游泳等运动,使皮肤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阳光会对皮肤造成损害,比如晒伤、晒斑,而且加速皮肤老化。

4、不屑于皮肤护理

不少男人认为皮肤护理是女性的专利,男人最好阳刚一些,用不着护理皮肤。于是干燥、缺水、油光等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来了。

5、生活方式不良

抽烟、熬夜、各种酒肉应酬,饮食无规律,都可能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皮肤也受到影响。经常抽烟的人脸色暗淡;熬夜的人面色泛青,黑眼圈明显;应酬过多皮肤泛油光;而饮食无规律会造成长痘痘。

6、压力

男人比女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瑞士权威美容和心理研究机构发现,精神压力可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出现持久的心身功能失调。以致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光泽,肤色呈病态状,这种现象称为“凌乱皮肤综合征”,它会加速皮肤衰老,妨碍皮肤健美。

2、男人如何护肤

1、注意洗脸。

男士应特别注重洗脸,若皮肤为干性,可用冷水和温水交替洗脸,刺激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肤的弹性。油性皮肤者洗脸时最好先用毛巾热敷3~5分钟,再用香皂洗脸,洗后按摩一会儿,可促进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改善其营养状况,有利皮脂的排出,使面部光润、柔滑,减少皱纹和松弛现象。

2、均衡摄取营养。

中年男性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他们经常在外奔波,饮食无节,特别是过食甜、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或有抽烟、嗜酒等不良习惯及不爱吃蔬菜水果之人,会使体内酸碱失衡影响健康。因此,要想有健康的肌肤就一定要均衡摄取营养,多吃蔬菜、水果、豆乳制品及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戒烟戒酒,适当摄取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

3、坚持刮脸。

胡须容易附着尘埃、病菌,经常刮脸可保持皮肤洁净,有助于常保青春容颜。剃须后皮肤会变得粗糙,而且可能有看不到的小伤口,这时需使用男士专用的须后蜜营养品,它的特殊成分能舒缓面部皮肤,令毛孔自然收缩。

4、注意特别护理。

要注意保护皮肤,特别是从事野外作业或高温工作的男士,上班要戴好草帽、防风罩等防护用品,适当涂些皮肤保护剂,防止紫外线过度照射和尘埃侵染。

3、男性如何洗脸

(1)凉开水洗面

开水自然冷却到20~25℃时,溶解在其中的气体比沸腾前减少了二分之一左右,水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内聚力增大,分子与分子之间更加紧密,表面张力加强。这样的水质与皮肤细胞内的水分十分接近,因此更易浸透到皮肤里,从而使皮肤更加细腻、红润、有光泽。

(2)小苏打洗面

小苏打又名碳酸氢钠,呈弱碱性,可中和皮肤表面的酸性物质,水溶后可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能浸透并穿过毛孔及皮肤角质层,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使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小苏打与水的配制比例为1∶5000,即用5000毫升的水来溶解1克小苏打。用这种配方的水洗面后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令肌肤光泽、红润、有弹性。

(3)蒸汽洗面

蒸汽可使面部皮肤毛孔扩张,排除淤积于毛孔内的污垢,同时,补充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水分,使干燥、粗糙的皮肤变得细嫩。

具体方法:先用中性香皂洗净面部,而后在脸盆中倒入80~90℃的热水,脸部在距水面5~10厘米处保持平行,持续10分钟左右后用40℃左右的水洗面,再用冷水浸透毛巾擦几次,使皮肤毛孔收缩。干性皮肤者,每周做1次,油性皮肤者每隔1天做1次为宜。

(4)双氧水洗面

双氧水含有高浓度氧气,穿透细胞的能力很强,既有去除污垢的良好效果,又能直接供给皮肤充足的氧气,有利于增强表皮细胞活性,因而用双氧水敷面有娇嫩、美白皮肤的作用。方法:将脸洗净后,用干净的手帕或毛巾蘸上30%的双氧水敷于面部,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连用7~10天,效果会非常好。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