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大众资讯 > 周立华“辨态论治”高血压:局部与整体要兼顾诊疗

周立华“辨态论治”高血压:局部与整体要兼顾诊疗

大众健康网 2023-05-17 15:27

高血压目前是全世界患病人群最多、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状态可能导致视网膜、肾脏、心脏、脑部等重要血管的并发症,需要得到重视。而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存在明显的局限,因为西医诊疗是从病因、病理出发的,而原发性高血压的根本病因尚未明确,所以只能通过抑制生理性的升压机制,达到降压效果,即长期使用降压药控制指标。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正常血压遵循血流动力学规律,并受神经、内分泌、免疫及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和调控,维持机体整体平衡和谐的状态,机体在此条件下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image.png

周立华教授提出:当血液运行不能满足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正常功能代谢的需求时,人体就会反射性的引起血压升高,出现各种临床表现。血压的升高是为了满足机体的内在需求,只有在高血压状态下的运行血流,才能达到满足相应组织器官细胞需求。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多靶点调节,保护靶器官和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整,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西医的落脚点在病因病理上,治疗方法比较单一,而中医是局部与整体兼顾,并具有时间和状态的观念,是状态模式。

西医的落脚点在病因病理上,治疗方法比较单一,而中医是局部与整体兼顾,并具有时间和状态的观念,是状态模式。也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二者的叠加,而是具有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类似“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体化的医学模式。

目前中医界虽把高血压病统一命名“眩晕”,但因“眩晕”一词所涉及临床症状的狭隘性,常常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被广泛认可,而一些医家以“头痛”、“风眩”、“血胀”、“脉胀”之称,均存在片面性,不足以全面揭示高血压病的病理本质。周立华教授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根据高血压病的中、西医学发病机理,结合系统科学和中西医学的特点,认为高血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血流雍塞或相对雍塞致使脑窍受阻失养或过畅过养的状态,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名定为“血雍”,更能符合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病理生理特点。

image.png

周立华教授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提出“状态医学观点”,这是一种把系统科学与中西医学进行融合的状态医学观。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这种观点和中医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是与中医学不谋而合。状态医学观点也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二者的叠加,而是具有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类似“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体化的医学模式。

周立华教授把这种观点带入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诊疗效果。某位女性患者就诊,61岁,血压155/95mm/Hg,日常服用厄贝沙坦,服药后血压仍波动。平时自觉头晕、眼花,胸口满闷,肢体麻木,平时容易咳嗽、痰多,纳可,眠差,看诊发现其舌质暗,舌边有几处细小的紫红色瘀点,苔白腻厚,脉弦涩。周立华教授诊断为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需要化痰祛瘀,通经活络。

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之一。痰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津液代谢失衡,引起津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生成一种病理产物,痰是津液的病理状态。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的病理状态。

痰能阻滞气的运行导致气郁、气滞,从而使血液运行障碍而致瘀血,影响水液代谢,更促进痰饮形成,形成恶性循环。瘀血可影响气机运行,导致气滞,痰湿生成。如此相互影响,形成痰瘀互结。

从血流变学的角度去理解,痰瘀互结主要表现为血液流速减慢、血液粘度增高、血管内皮的慢性炎症,血液粘度增高可直接升高外周阻力,提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而血管内皮的慢性炎症可影响血管的弹性使血管的顺应性下降,或通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从而使升高血压。

针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周立华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痰瘀清方”,处方组成包括法半夏、生白术、天麻、云苓、丹参等。

痰瘀清方是在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成,为痰瘀互结、蒙蔽清窍所致的眩晕而设。

l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丹参活血祛瘀,二药共为君药。

l 天麻平肝阳,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川芎活血行气,通行一身之气,达到气行血行之目的;地龙、水蛭破血逐瘀、通经,二药合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从而改善血粘度的作用,共为臣药。

l 获苓健脾祛湿,增强白术补气健脾燥湿之功,以其平调生痰之源,橘红化痰行气。郁金辅佐川芎行气之功,助水蛭地龙之化瘀之效,以求气血同治。石菖蒲、远志合用,共奏祛痰开窍之功,共为佐使之药。

l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活血化瘀之功,以达到痰瘀同治,多角度调控高血压患者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本降压的目的。

image.png

刘先生在6年前,首次出现异常,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视力衰退、耳痛,后续检查出高血压,陆续服用过多种降压药物,效果一般,血压多在145-165/85-105 mmHg之间波动。近1年来头晕、头痛的频率增加,症状加重。

看诊时发现患者精神较差,有头晕、头痛、口苦、胸口胀闷症状,舌呈暗红色,舌苔黄腻,脉弦滑,性情急躁易怒,体态偏胖,小便呈黄赤色,大便正常。血压测量:170/110mmHg,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周主任诊断为痰瘀阻窍、肝郁火旺型高血压病,高血压达3级,属高危风险,合并存在高脂血症。

后续给予清半夏、白术、天麻、丹参、水蛭粉、柴胡等药物配伍治疗。坚持服药2月左右,头晕、纳差、失眠等症状明显缓解,血压为145/85mmHg左右。后续西药逐渐减量,并根据病情对组方进行调整,最后基本完全停服降压药,血压、血脂控制在正常值范围,体脂率下降,定期复查即可。

image.png

周立华主任行医坐诊四十余年,除了上述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肝郁火旺、肝肾亏虚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症型。许多患者在周主任的指导下坚持治疗,都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部分患者病情重、病程长,虽然仍需长期服药,但血压明显稳定,降低出现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风险,维护患者生命健康。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