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美容 > 护肤养颜 > 女人太忙如何护肤?忙碌的女人事业和美丽如何兼顾?[图]

女人太忙如何护肤?忙碌的女人事业和美丽如何兼顾?[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8 21:13 女人护肤美丽漂亮

美丽是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而日常生活中有些女人的事业心也是很重的,所以常常都很容易就忽视了肌肤的保养,为了生活而奔波,所以没有顾及到肌肤的护理,时间久了就发现自己的皮肤有很多问题,让自己懊悔,女人很忙也是可以护肤的。

女人太忙如何护肤?忙碌的女人事业和美丽如何兼顾?(1)

1、忙碌女人护肤方法

Q:我平时工作非常忙碌,有没有什么超简单却有效的美丽秘诀?

A:我从不认为花在美容上的时间和美丽成正比,事实上,我最推崇简单、自然的美容方式。

每个女人都该有3种面膜

如果你希望省下去美容院的时间,让居家敷面膜更有效是明智做法。那么,怎样才能让面膜敷出专业水准呢?我建议最好准备3种功能的面膜:清洁、保湿、美白三种功效,能满足完美皮肤80%的需求。清洁面膜帮助深层清除毛孔污垢,每周至少做一次。美白和保湿面膜,则根据肌肤状况,每周选择一种就可以。做面膜次数也不需要太频繁,一周维持在2~3次就够。

眼睛有神采,早睡+自然眼线眉形

比起很多女人爱买天价眼霜,我反而更关心高质量睡眠。想拥有一双明眸,最重要的是不要晚睡。晚睡造成身体代谢不畅,早上很容易眼肿、红血丝、眼睛干燥,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任何护肤或彩妆品能改善的。

如果想画一个漂亮又有神的眼妆,一定要记住眼线要自然。我最偏爱自然纤细的眼线,会用眼线笔沿着眼睛轮廓勾勒,同时尽量纤细和贴近睫毛根。如果想要增加眼睛的神采,不需要加粗眼线,而是应该注重画一个自然眉形,眉形略略粗一点更能让眼睛灵活有神。

按季节换粉底色号

对于忙碌的职业女性来说,打好粉底比精细描画五官细节更有效。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粉底完全贴合肤色。我一直提倡粉底也应该换季,不仅仅指粉底的质地和功能,粉底色号也应该跟着季节转换。粉底颜色要和肤色完全融合是我不变的主张。对大多数人来说,春夏和秋冬的肤色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粉底颜色也最好准备2种,不要一年到头只用一个色号。而我自己更会准备很多种颜色,因为不同的身体状况、天气也会让肤色看起来有细微不同,每天重新选色号能保证我肌肤看起来自然而完美。

没时间减肥?少吃多餐

每天忙到精疲力竭而没时间去健身房的女人,少吃多餐绝对是保持体形的妙招。同时要记得,大脑的饱感通常比较滞后,所以当你感觉到自己吃饱了,其实已经吃过头。每餐七分饱是我吃不胖的秘密。

饮水消肿法

熬夜工作第二天又要早起的忙碌女人总难免遇到脸部浮肿问题。比起通常的喝黑咖啡消肿法,我更推荐喝水法。我会一下子喝很多杯白开水,直到连续去3~4次洗手间,让身体快速排出多余水分。这比喝容易引起色素沉着的咖啡要好多了。

Kelly最爱:

温热蜂蜜水——尽量避免喝饮料,温热蜂蜜水润燥养颜。

DHC植物卸妆油——以橄榄精华油为主要成分,绝不会堵塞毛孔或残留在肌肤上油腻感。

DHC橄榄叶化妆水——纯净植物精华怀宝宝期间也能用,让肌肤润泽明亮。

DHC红鳍东方鲀胶原弹力精华液——让皮肤充满年轻的弹性。

DHC美白面膜——性价比很好,既能镇定晒后肌肤,又能让皮肤自然透亮。

2、肌肤保湿错误方法

1、面膜天天敷

为了追求更好的保湿效果,有些美眉会选择每天都敷保湿面膜,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在保养品中,面膜属于高营养的护肤品。但即便如此,保湿面膜也不能天天做,否则会对肌肤造成负担和伤害。保湿面膜一周使用一到两次就可以了。

2、面膜敷到干

有些人认为,面膜一直敷到干掉了,肌肤才能最大量的吸收面膜中的精华,实际上,当面膜开始变干的时候,就会反吸脸上的水分,保湿面膜一不小心可会变成吸水面膜,造成脸部水分流失,适得其反。因此,面膜一般敷10到20分钟就足够了。

3、过度清洁

频繁的洗脸,带来的结果就是角质层被破坏,脸部无法正常分泌油脂来自我保护,甚至会引起敏感、泛红、脱皮等症状。所以,一天用洗面奶洗脸最多不能超过两次。同时,也要控制好水温,不能太热,否则肌肤会变得越来越干燥。

4、喷雾喷不停

美容专家都说,当感觉肌肤干燥的时候,可以喷一喷保湿喷雾。但保湿喷雾虽然能够暂时为肌肤带来水分,由于不含有能够锁水的成分,如果频繁使用喷雾,反而会带走肌肤的正常油脂,这跟频繁洗脸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最好只在觉得肌肤非常干燥的时候使用喷雾。

5、夏天不需要保湿精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肤会开始老化,因此需要给以肌肤适当的营养。这个时候,保湿精华就相当重要,不要以为只有秋冬季才可以使用保湿精华。只要你肌肤总是起皮或出油,或者觉得一般护肤品无法改善皮肤的状况,那么你就需要使用保湿精华了。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