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烹饪技巧 > 养生鸡蛋的吃法有哪些?鸡蛋有哪些养生的吃法?[图]

养生鸡蛋的吃法有哪些?鸡蛋有哪些养生的吃法?[图]

大众健康网 2018-12-11 00:34 养生鸡蛋鸭蛋早餐

不少人都喜欢在早餐的时候吃鸡蛋,因为鸡蛋营养价值高,而且早餐应该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确实早餐吃鸡蛋很好,但是你是怎么吃的呢?因为鸡蛋的吃法有很多,有的吃法是会破坏鸡蛋的营养的,那养生鸡蛋的吃法有哪些?鸡蛋有哪些养生的吃法?

养生鸡蛋的吃法有哪些?鸡蛋有哪些养生的吃法?(1)

1、养生鸡蛋的吃法

鸡蛋是最优质可靠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含有有益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能健脑益智、保护肝脏、保护视力、降低血脂…好处多到数不清,可以说,每天吃一个鸡蛋,等于给身体享用了一次全营养餐。鸡蛋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水煮、可炒菜、可蒸食、可做汤,怎么吃才最营养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男性和女性,老人和小孩,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最优吃法各不同。

米粥煮鸡蛋,女人的益气。

由于生理原因,大多数女性都存在气血两虚的问题,而气血不足又会导致其他毛病,比如皮肤粗糙暗黄、失眠多梦、头发干枯掉发等。米粥煮鸡蛋补益气血的作用极强,除了补气血,还可以让血糖升得慢。米粥煮的鸡蛋,剥开来看颜色跟白水煮蛋有点不同,是润泽的玉色,而且吃起来更香。

做法:

1、把鸡蛋洗干净,不要剥壳,放在煮稀饭的锅里一起煮熟。

2、一定要在一开始水还是凉的时候下锅,否则鸡蛋会裂开。

3、熟了以后,把鸡蛋捞出来,剥壳就可以吃了。

白水煮鸡蛋,老人的长寿丹。

有研究显示,水煮蛋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9.7%,几乎能全部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加热温度低,维生素等营养得以全面保留,煮蛋的蛋黄中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卵黄素,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可起到健脑作用,对老人十分有益。清水蛋中也保留较多的维生素B2,可以分解和氧化人体内的致癌物质。鸡蛋中的微量元素,如硒、锌等也都具有防癌作用。可以说是老人的长寿丹。

做法:

1.鸡蛋应该冷水下锅,慢火升温,沸腾后微火煮3分钟,停火后再浸泡5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鸡蛋蛋清嫩,蛋黄凝固又不老,蛋白变性程度最佳,也最容易消化。每天一个,养生效果极佳。

提醒:一般等自然冷却后再剥开吃,不会破坏蛋白。尽量不要将鸡蛋放入沸水中煮,否则不但造成蛋壳破裂,蛋液流出,而且容易烫伤手指。

鸡内金蒸蛋,小孩的健胃片。

这道菜一家人都可以吃。小孩常吃鸡内金蒸鸡蛋,不仅助消化还不容易尿床;男性常吃,可以预防脂肪肝;女性常吃,有调经通经的作用;老年人常吃鸡内金蒸鸡蛋,对预防白内障也有帮助

做法:

1、把鸡蛋尽量打散,打得越均匀越好。

2、往打好的鸡蛋里加两倍的米汤,放一点点香油和盐,再放一勺鸡内金。

3、把材料上锅,用中火蒸,水开以后,再蒸3到5分钟关火就行了。

提醒:锅盖不要盖严,要稍微敞开一点儿,不要用大火,而是始终用中火蒸。

2、早餐吃鸡蛋的好处

在营养学界,鸡蛋一直有“全营养食品”的美称,除维生素C含量稍少外,鸡蛋几乎富含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美国《男性健康》杂志甚至为鸡蛋戴上了“世界上最营养早餐”的殊荣。但有些人对鸡蛋心有疑虑,怕每天吃升高血脂。殊不知,早餐吃个鸡蛋,可是有诸多好处:

1.补充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粥和面包等食物相比,鸡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更好,其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基本相似,生物学价值也是所有食品中的佼佼者。另外,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也比粥和面包等食物高。

2.增加饱腹感:鸡蛋不仅能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还可延缓胃的排空速度,延长餐后的饱腹感。研究表明,吃含有鸡蛋的早餐,能使人饱腹感增加,同时,鸡蛋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提供持续平稳的能量,让肚子饱的时间更长。

3.有助减肥:早餐吃鸡蛋,能降低午餐以及一整天的热量摄入,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与早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人相比,早餐吃鸡蛋的人体重多减了56%,并且他们的精力也更充沛。

4.提高记忆力: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固醇类以及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鸡蛋中丰富的胆碱是合成大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必要物质,同时也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使注意力更集中。因此,对于用脑多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早餐吃一个鸡蛋非常有必要。

5.提高警觉性:鸡蛋中富含酪氨酸,它对提高人的警觉性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让人更迅速地做出反应。因此,对开车族来说,早餐吃鸡蛋更有助于安全驾驶。

6.保护视力:蛋黄中的两种抗氧化物质——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能保护眼睛不受紫外线伤害。它们还有助于减少患白内障的风险。早上吃个鸡蛋,对用眼过度的电脑族也大有益处。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