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营养科普 > 吃大枣可以补血吗?吃大枣补血怎么食用效果最好?[图]

吃大枣可以补血吗?吃大枣补血怎么食用效果最好?[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8 22:02 大枣补血贫血

很多人都会有贫血的症状,特别是女性朋友,每个月月经失血或生产失血,都会导致贫血。贫血会导致疲乏无力、头晕、心悸等。补血和养胃一样,是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慢慢的调理,民间有很多食疗的方子可以补血。听说吃大枣可以补血,是真的吗?吃大枣补血怎么食用效果最好呢?

吃大枣可以补血吗?吃大枣补血怎么食用效果最好?(1)

1、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一般来讲,引起体内缺铁的原因主要有: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对铁质摄入量不足;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肠道功能紊乱等影响铁质吸收;日常饮食中缺铁等。常见的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微黄或苍白、浑身乏力、头晕或伴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缺铁性贫血可以大枣作为辅助食疗方。大枣性味甘平,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功效。除日常食用,还可以服用大枣党参汤:取党参15克、大枣20克,用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当茶饮用。

还有一款益气补血汤推荐给大家:党参、炙黄芪、生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鸡内金各10克,丹参15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用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此方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症状。

2、如何预防贫血

1)首先应强调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因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应纠正出血的原因。

2)积极防治寄生虫病尤其是钩虫病,对月经过多或经产妇以及妊娠期妇女应当使用铁强化食品或补充铁剂。

3)对婴儿和早产儿应及时添加强化食品,合理喂养。

4)在接触有害物质的生产工人中,应加强劳动保护

5)在日常生活中不滥用药物,严格掌握适应症。

3、补血食物

1、黑豆:我国古时向来认为吃豆有益,多数书上会介绍黑豆可以让人头发变黑,其实黑豆也可以生血。黑豆的吃法随各人喜好,如果是在产后,建议用黑豆煮乌骨鸡。

2、发菜:发菜的颜色很黑,不好看,但发菜内所含的铁质较高,用发菜煮汤做菜,可以补血。

3、胡萝卜:胡萝卜含有很高的维生素B、C,同时又含有一种特别的营养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对补血极有益,用胡萝卜煮汤,是很好的补血汤饮。不过许多人不爱吃胡萝卜,我个人的做法是把胡萝卜榨汁,加入蜂蜜当饮料喝。

4、面筋:这是种民间食品。一般的素食馆、卤味摊都有供应,面筋的铁质含量相当丰富。而补血必须先补铁。

5、金针菜:金针菜含铁数量最大,比大家熟悉的菠菜高了20倍,铁质含量丰富,同时金针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C、蛋白质、脂肪及秋水仙醉碱等营养素。

4、补铁的注意事项

1、口服铁剂以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为佳,因铁以二价铁(亚铁)的形式吸收,而以三价铁(正铁)的形式起作用。中药的补血品种有红桃K、血尔、朴雪和女人缘等。

2、贫血补铁应坚持“小量、长期”的原则。严格按医嘱服药,切勿自作主张加大服药剂量,以免铁中毒;也绝不能一次大剂量,否则易致急性铁中毒。铁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休克等,严重者可致昏迷、惊厥等,甚至死亡。

3、口服铁剂时应将药物放在舌面上,直接用水冲饮下肚,不要咀嚼药物,以免染黑牙齿,影响美容。

4、应在饭后服药,避免空腹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同时服用维生素C或果汁,因酸性环境有利于铁的吸收。

5、含钙类食品(如豆腐)和高磷酸盐食品(如牛奶)等,与铁剂能络合而生成沉淀,故应避免合用。

6、口服铁剂期间,不要喝浓茶或咖啡,因茶、咖啡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铁生成不溶性的铁质沉淀,而妨碍铁的吸收。牛奶及其他碱性物质也可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或尽量少食用。乳类(尤其是牛奶)中含铁最少,不能大量饮用,否则会降低胃肠道内已有铁的含量。

7、注意药物对铁剂吸收的不良影响:四环素族抗生素能与铁剂生成不溶性络合物,不利吸收。故应尽量避免同时应用。若两者必须应用,应间隔3小时以上。

8、加强饮食护理。正确合理的饮食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已患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单靠饮食疗法效果不大,但可作为辅助治疗,以防止复发。应改正偏食、挑食和厌食的坏习惯,食谱要广,适当多食含铁较多、营养丰富的食品,如:肉类、蛋类、鱼类、多种海产品(如海带、紫菜),动物肝、血、荞麦、红薯等粗粮,豆制品、蘑菇和黑木耳及多种新鲜果蔬。

9、服用几个月后,临床症状改善、血色素正常后,不能立即停药,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再服3—6月,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防止贫血的复发。

10、口服铁剂治疗期间,因铁与大肠内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铁,使大便颜色变为褐黑色,类似消化道出血,对此不必紧张,停用铁剂后即恢复正常。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