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美容 > 减肥瘦身 > 如何减掉腹部赘肉最有效?减掉小肚腩的方法有哪些?[图]

如何减掉腹部赘肉最有效?减掉小肚腩的方法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8 16:48 减肥瘦身健身

腹部是最容易出现赘肉的,因为人体代谢和运动的影响,腹部是能量消耗较小的地方,因此这里很容易出现肥胖,从而导致身材走样,那么如何减掉腹部赘肉最有效?减掉小肚腩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如何减掉腹部赘肉最有效吧。

如何减掉腹部赘肉最有效?减掉小肚腩的方法有哪些?(1)

1、如何减掉小肚腩

按摩耗热量。方法:双手伸直,互相交叠摆在肚脐上,大拇指交叉,掌心对准肚脐,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稍稍吸气后收小腹,双手顺时针揉36圈,可以帮助肠胃蠕动,摩擦时会感觉到手掌和腹部微热,使腹部脂肪燃烧起来,消耗热量。

拍打除脂肪。方法:手指自然放松张开,轻轻拍打自己小腹最肥胖的地方。轻柔地拍,就像吃饱饭拍婴儿的背部一样。然后大拇指先往手心内收,其余四指握拳,称为空拳,用空拳轻轻拍打小腹最肥胖的地方,效果更好更深入。

吸气瘦小腹。方法:双手抱住自己小腹最肥胖的地方。先快速地用力吸气,同时双手向上提,然后吐气放松。以拍打功配合吐纳气法是最激烈的一式,就像突然要跑百米,脑部一下子吸入太多氧气会感到眩晕。

揉捏去肥肉。方法:双手微微张开如龙爪状,轻轻揉捏自己小腹最肥胖的区域。小腹右上方是肝胆、脾,胃居于小腹中间,揉捏肝胆去脂肪、揉捏脾胃去肥肉。

2、推荐的减肥穴位

1、攒竹穴

位于面部眉头两侧,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的穴位,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消除脸部浮肿。

按压方法:遵循眼保健操的要求,双手拇指抵住太阳穴,用食指按住两侧的攒竹穴轻轻旋转,每八拍为一个组,重复八轮即可。

2、承浆穴

位于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承浆穴为足阳明任脉之会,长期按压此穴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消除胸部以上身体部位的积水,保持肌肤应有的张力。

前不久刚刚嫁为人妇的“绝望主妇”伊娃朗格丽亚,在接受采访回忆她在念书时总喜欢用铅笔顶住唇下的凹陷处听课,对照承浆穴的中医理论功效,很可能这位小脸美人的瘦脸秘诀便在于此!

按压方法:用拇指轻压此穴,每秒一次,连按20次。

3、肾俞穴

冬季体表排汗能力减弱,大量水分开始堆积在体内。并且不少女性有在冷天吃辣或吃火锅的习惯,重口味饮食更加强了肾脏负担,无法正常排泄水分就容易使身体产生浮肿。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按摩此穴有助于维护肾脏的健康,帮助调节新陈代谢,使体内多余水分迅速排走,让冬天恼人的身体浮肿彻底远离!

按压方法:以指关节轻压穴道,每秒一次,每按压3-5次休息10秒,再重复这一步骤三次。

3、运动减肥注意事项

一.运动前低升糖指数轻食

许多人喜欢空腹运动,其实挨饿运动反而会加速消耗肌肉里的蛋白质,因此建议在运动前三十分钟至一小时,来份低升糖指数轻食,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又可以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如可选用燕麦片、地瓜、南瓜等富含纤维质的低升糖指数的主食,搭配茶叶蛋、无糖豆浆等低脂又富含蛋白质的轻食,吃五到六分饱即可。

二.运动前可喝一杯无糖的咖啡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适量的咖啡因也能提升脂肪的燃烧率,如果能在运动前饮用一杯无糖、不加奶油球的咖啡,对于降低体脂肪也有帮助。但容易心悸、失眠的人,最好不要饮用咖啡,以免造成不适。

三.运动后适量蛋白质轻食

研究发现,运动后60分钟内补充适量蛋白质轻食,反而不会让你变胖,还可以帮助修补肌肉组织,加速恢复体力,还能提升基础代谢率帮助消耗热量!

建议运动后已回复正常心跳时,选用坚果、鸡胸肉、水煮蛋或高蛋白饮品等,搭配高纤食物,如各式蔬菜,杂粮面包或一份水果,吃五到六分饱即可。

四.运动后吃少量的高纤食品

运动后的1小时内,可以适量饮用开水,补充过度流失的水分,也能减少饥饿感。待运动过后1小时以上,如仍觉得肚子饿时,再少量食用全谷类食物,可有效帮助身体燃烧脂肪,让你的瘦身效果更加显着。如果想要提高细胞的新陈代谢率,建议可以补充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鲜奶、鸡蛋、鱼皮等。

五.运动后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运动后要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例如咖啡、汽水、和茶,因为咖啡因也有利尿的作用,会令你体内水份的补充不足。虽然汽水也可以提供水份和醣类,不是适合的运动后饮料,大人和小孩最好避免喔!

六.运动后一小时再进食

运动过后大约一小时后在吃东西,运动后比较容易接受各式饮料或是流质的食物,而且同时可以补充水份,若是在运动后两小时还没有吃正餐的话,可以再吃固体状的食物补充醣类和蛋白质。例如三个水果(苹果、橘子等等),两个水果加一杯牛奶,500ml纯果汁,两个水果加一个优格,两片面包加少许果酱和一杯牛奶等等。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