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烹饪技巧 > 黄磊做赛螃蟹,赛螃蟹是怎么做的?[多图]

黄磊做赛螃蟹,赛螃蟹是怎么做的?[多图]

大众健康网 2018-12-12 08:55 螃蟹龙虾海鲜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第二季已经落幕好长时间了,观众们一直期待着第三季的来临,不过还没等来极限挑战,却出了个新节目叫做《向往的生活》,在里面又看到了黄磊的孙红雷,在第一集中,孙红雷让黄磊做了一到菜:赛螃蟹,看着好过瘾,很好吃的样子,那么赛螃蟹是怎么做的?

1、赛螃蟹怎么做

赛螃蟹是一道传统特色名菜,口感滑嫩,营养丰富,味似蟹肉,老少皆宜。以黄花鱼为主料,配以鸡蛋,加入各种调料,炒制成的菜肴,黄花鱼肉雪白似蟹肉,鸡蛋金黄如蟹黄。此菜鱼蛋软嫩滑爽味鲜赛蟹肉,不是螃蟹,胜似蟹味,故名“赛螃蟹”。

赛螃蟹有很多做法,高档一点的做法用黄花鱼,讲究一点的做法有蛋白蛋黄分开炒的,还有用咸蛋黄的,还用豆腐、虾酱、牛奶做的,也有的是用最普通鸡蛋和虾皮。不过像黄磊老师这样的天生厨神,想必不管什么食材都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美味吧!

1.葱、姜切末;

2.猪肉馅微波炉解冻,依次加入生抽、料酒、色拉油、香油、盐拌匀;

3.加入葱末和姜末;

4.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5.将拌好的肉馅倒入平盘,抹平;

6.磕入4个鸡蛋;

7.用筷子将蛋黄划散;

8.蒸锅提前加热,上气后入蒸锅,转中火蒸15分钟;

9.赛螃蟹已蒸熟;

10.出锅用刀划成小块;

11.沾醋与生抽、姜末调的汁食用。

黄磊做赛螃蟹,赛螃蟹是怎么做的?(1)

2、赛螃蟹的营养

赛螃蟹的主要原料为黄花鱼,黄花鱼是一种海洋鱼类,主要在我国的近海海域盛产,因为黄花鱼的营养价值高,食用美味,而且黄花鱼的鱼鳔可入药,药用价值很高,所以倍受大家的喜爱。

黄花鱼由于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细嫩的肉质受到人们的喜爱,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花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黄花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中医认为,黄花鱼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升胃、补虚益精、调中止痢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黄花鱼汤用于病后体虚,食欲缺乏,夜卧不宁;黄花鱼莼菜汤用于消化道肿瘤伴有肠胃功能不良,厌食,消瘦;冬笋炒黄花鱼用于消化道肿瘤,厌食,消瘦;胡椒沙仁蒸黄花鱼用于脾胃虚寒,腹部胀痛,食欲缺乏;黄花鱼粥用于病后体弱食少神疲力乏。

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黄花鱼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目昏神倦、食欲下降等症状的人食用,对有睡眠障碍、容易失眠的人有一定的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而在唐代《开宝本草》中介绍的“莼菜黄鱼羹”食疗方,即用莼菜15克,黄花鱼250克,共煮煎浓汁服用,有益气开胃的功效,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多吃。而且黄花鱼入药,还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支气管哮喘、肝炎等多种疾患。

多吃黄花鱼可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因为其鱼油中含有一种独特作用的必需脂肪酸——N-3脂酸。N-3脂酸可使血中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稍增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故能积极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黄磊做赛螃蟹,赛螃蟹是怎么做的?(2)

3、吃鱼注意事项

1、避免空腹吃鱼

吃鱼的时候要注意因为鱼肉中含有很多的嘌呤物质,需要碳水化合物来分解,如果空腹吃鱼很容易导致体内嘌呤含量上升而引起体内的酸碱不平衡。最好是能够先吃米饭,来帮助分解鱼肉中的嘌呤物质。

2、活鱼不马上吃

刚杀的鲜活的鱼最好不要马上就吃。因为鱼肉会有一个排酸的过程,刚宰杀完的鱼体内可能会残留一些有毒物质还没有完全分解掉。一般说来小的鱼最好在杀完之后能够冷藏1~2小时,大的鱼冷藏时间应该更长。

3、生鱼片冷冻后吃

生鱼片中可能会含有寄生虫,寄生虫对于冷、热的抵抗力都较差,在零下20摄氏度冷冻24小时后再吃能够将其中含有的寄生虫杀灭。

4、腌制过的鱼不吃

腌制过的鱼最好是不要吃,其中含有的亚硝胺类物质具有致癌因子,过多食用很容易加大致癌风险。另外煎炸特别厉害的鱼也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鱼肉最好是能够蒸着吃。

5、带寄生虫的鱼不吃

带寄生虫的鱼不能吃,鱼肉中可能还存在华支睾吸虫。在烹调鱼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彻底洗干净,另外进行要煮熟煮透。

6、被污染的鱼不吃

吃鱼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被污染的鱼也不要吃,其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吃这类鱼很容易引起身体中毒,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备孕期女性更不要食用。

7、畸形的鱼不吃

在吃鱼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畸形的鱼不要吃,另外鱼的鱼胆也不要吃,死鱼更不要吃。

黄磊做赛螃蟹,赛螃蟹是怎么做的?(3)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