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美容 > 减肥瘦身 > 过度节食减肥更有效?减肥的正确打开方式[图]

过度节食减肥更有效?减肥的正确打开方式[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8 17:54 减肥运动瑜伽饮食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减肥是女人一生都在进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运动和控制饮食是减肥的好方法,然而这个标准不好把握,很多人容易过度节食或者运动过量,这些都会最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危害,以及正确控制饮食的方法。

过度节食减肥更有效?减肥的正确打开方式(1)

1.过度节食

认为不吃不喝,很快就能瘦下来的人非常多。过度节食减肥比如,不吃肉和主粮、蔬果,只喝水是人们常用的减肥方法。短期来看这种方法的确有效果,但长期下去存在危险因素。身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如果肉和主粮一点都不吃,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就会严重不足,摄入的能量大大减少,进而影响身体的各个机能。这种不正确的节食方式,会导致营养失衡。即使真的瘦了下来,却会显得病态又憔悴,一点也不健康。

2.过度节食的危害

1、记忆衰退

大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吃得过少,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使脑细胞严重受损,直接影响记忆力,人会变得越来越健忘。

2、贫血

营养摄入不均衡使得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摄入不足;吃得少,基础代谢率也比常人低,因此肠胃运动较慢,胃酸分泌较少,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这成为贫血的主要原因。

3、伤胃

过度节食减肥会使胃分泌胃酸的量会越来越少,造成了胃内食物量增加却没有足够的胃酸来促进消化,继而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胃病、胃癌等重症。

3.过量运动

坚持锻炼的确可以达到塑身减肥的目的。但是得讲究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配合,如健身操、瑜伽、拉丁、慢跑、游泳等。如果只是盲目地在健身房大量出汗消耗体力,只能让自己体力透支却无法达到减肥的目的。

这里说的盲目,指的是大运动量、短时间、快速爆发力运动。如进行大运动量运动,肌肉组织因不能获得足够的氧而处于无氧代谢状态,此时消耗的热量绝大多数由糖原提供,脂肪提供的热量只占一小部分;而且,在短时间运动的初期,人体消耗的热量也主要依靠糖原,1小时后脂肪提供的热量才占主导地位。对于快速爆发力运动来说,其锻炼的主要是白肌纤维,用此方法减肥只会使肌肉“增粗”而不是消耗脂肪。

4.过量运动的危害

1、感觉更加疲惫。

人们整日繁忙的工作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工作后进行锻炼并没能改变这种疲劳状态或者感到更加疲劳的时候,就应该重新评估和设计自身的运动计划了。因为,这很可能说明你已经处于过度运动状态,此时你的身体更加渴求的是一段时间的休息。

2、睡眠减少或者失眠。

如果你在睡眠状态出现了问题,比如整日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或者经过一天的忙碌拖着疲惫的身体却睡意全无,这时候就应该注意自己身体是否处于过度运动的状态。

3、内分泌出现异常。

内分泌失调是过度运动的一个主要副作用。如果近期你经常生病或者女性朋友月经期出现不规律状态,请回想自己的运动记录,看看平时是否有过度运动的情况。因为健康的运动能够增加人体免疫力,而过度运动会破坏人体免疫力并导致人体过度疲劳,从而患上身体疾患。

3、有强烈的沮丧感。

我们都知道运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释放,让你感觉到更加良好的、清新的自己,并且感觉一天充满正能量。然而过度运动就可能让你变得心烦不堪或者喜怒无常,甚至完全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

5、运动后身体需要更多时间恢复。

如果人们在高强度锻炼后没有充分休息,这很可能让身体在下次锻炼后需要更多的时间恢复元气。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让身体重建健康状态,那么之前的锻炼付出都是白费的,对身体的健康起不到半点好处。所以,请大家保持一个健康的运动模式,一边锻炼身体,一边给身体足够的时间休养,这样才能够保持身体运动平衡,从而享受健身的乐趣。

5.正确的控制饮食方法

1、科学安排一日三餐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一般人习惯于一日三餐。人体最大消耗是在一天中的上午。由于胃经过一夜消化早已排空,如果不吃早饭,那么整个上午的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完全要靠前一天晚餐提供,这就远远不能满足营养需要。这样长期下去容易引起急性胃炎、胃扩张、急性胰腺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如果吃夜点就会产生超额能量,剩余的能量转为脂肪蓄积起来就容易发胖。所以在睡前三小时以内不要吃任何东西是最理想的减肥方法,特别注意不要喝酒、肉类食物。

2、控制主食和限制甜食

如原来食量较大,主食可采用递减法,一日三餐减去50克。对含淀粉过多和极甜的食物如甜薯、马铃薯、藕粉、果酱、蜂蜜、糖果、蜜饯、麦乳精、果汁甜食,尽量少吃或不吃。副食品可采用瘦肉、鱼、蛋、黄豆制品和含糖分较少的蔬菜、水果等。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